第七章 朝鮮
侍從宣讀太閣令:「陸軍根據地域各諸國大名每萬石應徵召人數不盡不同,四國、九州600人。中國、紀州500人。畿內五國400人。駿河、遠江、三河、伊豆四國300人,由此以東,200人。尾張、美濃、伊勢、近江四國350人。若狹、越前、加賀、能登四國300人。越后、出羽200人。海軍,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關白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迨船建造完畢后,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僱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
秀吉最後說道:「你們要記住,崖山之變后再無中華,而我們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恢復中華是你們光榮的使命,中國,才是我們應該生活的土壤,為了更多的土地和子民,向大明進發。」
所有大名躬身道:「哈咿。」
諸位大名陸續退去后,德川家康卻久久未動,秀家本想與秀吉再聊聊天,見此情景,秀吉給了秀家一個眼神,秀家便先行告退,爾後,秀吉便是像多年的摯友一般,微笑說道:「家康君,可是遇到什麼難事了嗎?」
德川家康亦是在禮節上分毫不差,伏首道:「太閣殿,最近我領地內的北條氏殘黨猖獗,實是讓我難以入睡啊。」
看著他疲於奔命的樣子,秀吉內心其實是十分高興的,畢竟現在的日本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德川家康這樣的外樣大名是很危險的存在。雖然之前他娶了秀吉的妹妹旭姬,成了秀吉的妹夫,但秀吉還是對家康放心不下。
「德川君文治武功皆為當世之傑,怎麼會讓小小的殘黨困擾到成這個樣子?」秀吉很是關心的問道。
「太閣殿有所不知,北條氏政雖自盡,但畢竟北條氏在關東已經營四代,臣在關東舉步維艱,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秀吉將家康移封關東的目的也是希望四代北條的餘威能讓初來乍到的家康疲於奔命,好讓他沒有精力來干擾秀吉的大業,對於秀吉來說,沒有趕盡殺絕,已算的上是仁至義盡。
看來初步的目標已經達到,不過還得讓忍者們將事情調查清楚,才能下結論。
「家康君,你的能力,全日本的人都知道,我也相信你一定可以在關東站穩腳步,將天皇的光芒照耀在關東的土地。」秀吉說道。
「既然太閣殿這麼說,臣一定鞠躬盡瘁,為天皇陛下效忠。」家康又道:「其實臣還有一事想請太閣殿明示。」
「什麼事?」
「關東距九州太遠,何況朝鮮,以目前關東的實力,實在是對征伐朝鮮一事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望太閣殿明察。」
「嗯...是這樣,那,家康君就作為預備隊,在名護屋城作守備的工作可好?」
「多謝太閣殿下!」
兩隻老狐狸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秀吉不想讓家康在朝鮮分一杯羹,而家康則不願淌這趟渾水,兩人相視一笑,互相的目的都已達到。
註:為強調事件效果,將豐臣準備軍備時間推后,歷史上秀吉分別在1591年正月和三月下達海軍和陸軍動員徵召令
~~~~~~~~~~~~~~~~~~~~~~~~~~~~~~~~~~~~~~~~~~~~~~~~~~~~~~~~~~~~~~~~~~~~~~~~~
自十四世紀末,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后又流放王禑之子王昌自己登基成立朝鮮王朝以來,至今王朝的統治已傳至第十四代君主宣宗李昖的手上,建國近200百年來,朝鮮承平日久,雖然南有日本,北有女真時有侵犯,但依靠著與明朝親近的藩屬關係以及王朝建立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儘管也發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尚算穩定。
可惜的是,在成宗之後,後世朝鮮的國君大多昏庸且缺乏治國之術,而伴隨著的便是黨爭的愈演愈烈與民生的困苦。這對後期朝鮮的吏治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朝鮮自建立伊始便確立了與明朝的關係,成為明廷的藩屬國,也被稱為小中華,經過幾代人的去佛崇儒,其國內受儒家思想影響已經很深,尤其是士大夫階級,很自豪於自身處在中華文明之中,各項制度嚴格遵守地方諸侯的要求。
(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便大規模封王,朝鮮在當時只是個不起眼的藩王而已,與中原的封王的概念大同小異。)
與明廷一樣,文大於武,黨爭不斷此時的朝鮮王朝就是一個待宰而不自知的羔羊。
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開城),後來李成桂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后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后最終定都漢城.
而在軍事方面,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因此在200年承平日久的情況下,武備廢弛,人不知兵自然是很正常的。
(個人認為朝鮮軍事與明朝相比更像極了宋朝)
在漢城王宮昌德宮內,宣宗李昖正在欣賞宮女新編的歌舞,心情也難得的舒緩了一些,李昖今年39歲,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讓這位朝鮮王「出落」成大腹便便的樣子,一身大明親王服飾,正自看的入神。
(皇帝是十二旒,親王是九旒,郡王為七旒,朝鮮王是郡王爵,因為在靖難時建文帝為了爭取勝利而拉攏朝鮮,被特准用親王服飾,這也是為什麼韓劇之中朝鮮國王都著紅色而非黃色的原因。)
李昖的日子也並未好過,自從自己十五歲即位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朝中黨爭,士林派中一批年紀較輕的學者和一批年紀較大的學者間發生派別分裂,依照他們在漢城不同的居住區域,又分別稱為「東人」(嶺南學派)和「西人」(畿湖學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乃至利用權勢而對對方加以打擊和迫害。這種局面如今已經有尾大不掉之勢,李昖整天想的不是如何治理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而是如何平衡兩派之間的關係。
觀賞完歌舞之後,李昖正準備去御花園走一走,愉悅一下心情,卻見宦官呈上了一個奏摺,李昖半抬眼睛問道:「哪裡的。」
「殿下,是右議政柳成龍大人的奏摺。」
「寡人好不容易清凈一下,又來打擾寡人的心情。」
(這柳成龍屬於東人黨一派,出身名門,曾祖父柳子溫,爺爺柳公綽,父親為黃海道觀察史柳仲班,母親為進士金光粹之女,又從師於李滉,生性正直、敬忠守孝,倒也是朝鮮不可多得的良臣,)
不過李昖已經本能地對儒黨排斥,一聽奏摺便心情煩躁,按捺住心情的李昖打開奏摺一看,原來柳成龍是在舉薦任井邑縣監的李舜臣,柳成龍說這李舜臣習得一手好槍棒,尤善騎射。曾經武科及第,在北部前線防備女真與之交戰多年。曾有一次胡騎入寇劫掠,李舜臣用疑兵之計大破敵騎而還。李昖確是覺得這李舜臣不錯,
原來自朝鮮兩次拒絕日本的借道攻明之後,柳成龍已經敏銳的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極力主張加強對日防務,尤其是水軍防務,不過李昖卻是覺得完全多此一舉,即使加強防務,也應該加強對北部女真部落的防備,而日本不過是嚇唬人罷了,
一年起日本,李昖倒是想起幾個月前豐臣秀吉的借道信了,
「雁書薰讀,舒捲再三。抑本朝雖為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朝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慨,三、四年之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案事迹,鄙陋小臣也。雖然,予當於托胎之時,慈母夢日入懷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入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依有此奇異,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勝,攻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憐愍孤獨。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廷盛世,洛陽壯觀,莫如此日也。夫人生於世也,雖歷長生,古來不滿百焉。鬱郁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洲,施帝都政化與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貴國先驅而入朝,依有遠慮而無近憂者乎!遠邦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者不可作許容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予願無他,只顯佳名於三國而已。方物如目錄,領納,珍重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