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把心中的感受都說出來就可緩解緊張
韓冰今年十四歲了,她彈得一手好鋼琴,不過,她有個毛病,就是每當上台表演的時候就會莫名緊張,常常發揮失常。因為上台前,韓冰的心情總是很緊張,害怕得想哭。媽媽也注意到了孩子的這種毛病,她一貫的作法是安慰她:「你平常彈得那麼好,上台也會彈好的。」「不要怕,勇敢點。」「不要在乎聽眾,他們大多數根本聽不懂你彈的是什麼。」可是媽媽這些安慰話起不了什麼作用,韓冰每次演奏,不是忘了曲譜,就是指法僵硬,彈出的調子平凡、單調。於是,演奏之後,韓冰又是一場哭訴。媽媽再怎麼說好,也無濟於事。
這星期,學校舉行藝術節,老師要求韓冰去演奏。韓冰為了這場表演好好地準備了一番,演出當天,媽媽陪著韓冰一塊兒去了學校。可是到了表演前,韓冰還是犯老毛病,哭著說她不能表演了。此時,身邊的媽媽沒有責備她,而是以同情的口吻說:「在台上演奏是跟平常練習不同,那麼多人瞪著你看,你可能覺得他們在挑你的毛病,想起就緊張,媽媽能體會你的心情。只要你把心中的感受說出來,就不會再感到緊張了,是嗎?」
韓冰感激地抬起頭說:「噢!媽媽,真沒想到你能體會我的心情。謝謝你。」
韓冰平定了一下情緒后,就上台演奏了,這次她表現得非常出色,演奏得很好,充分發揮了她的能力。下台後,她激動地說:「真高興,我成功了!我對得起聽眾的掌聲。」
媽媽笑著回答:「當然,這次真是太棒了。」
父母對孩子的意見,一般是同意或不同意。但有時,對他們的意見不置可否,也能很有效地幫助他們。不置可否,就是既不讚美,也不批評,只表明父母心中的感受,對孩子的意見表示接受。讓孩子深切體會到原來父母也明白,也能體會到自己的心情,也在同情自己,希望能幫助到自己。那麼他會感到很溫暖,心中的焦慮自然而然會自我消除掉的。
此外,很多孩子每當上台表演時、或是上課發言和與人交談時,會莫名地變得緊張、焦慮起來。那麼什麼是「焦慮」呢?西方心理學家在研究焦慮時,他們對焦慮的成因說法不一。弗洛依德認為焦慮是由壓抑自我而產生的。杭奈則認為焦慮來自從小對一切事物的不安全感,特別是親子之間的關係。由於一般青少年因各種壓力,例如功課升學的壓力、同伴的壓力,或與父母在相處時的情緒狀態,都容易讓他們產生不舒服、苦惱、逃避的情境。
因此父母的管教態度是足以影響子女的心理因素,過於溺愛或放縱的父母,則會導致子女缺乏自信、反抗、自卑;過於權威的父母,則會導致子女消極、恐懼、畏縮的態度,甚至影響其生理髮育,故此父母在看待子女焦慮情緒方面,應有幾種做法:父母不應在課業上或是其他方面對孩子做過多的要求;適時與子女溝通,引導他們說出心裡的想法,並設法建立子女對你的信賴感。
很多父母因疏忽孩子的心理反應,而一味糾正他外在的偏差行為,那隻會導致與青少年子女的疏離,因此,當孩子們需要理解時,尤其在他們鬧情緒時,或是為某事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父母更要理解他們、同情他們,真心誠意去幫助他們。這樣才能平息他們的情緒,收到好的效果。當然,施教要因人而異,不可千篇一律。
專家建議
當孩子出現焦慮難安的緊張情緒時,父母要告訴他,並鼓勵他,不論你的成績或是你的表現如何,都不影響自我的價值。
親子間要形成民主作風,父母應該多和孩子做些平等的交流,此外還要多讚美孩子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