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婚禮2
中午十二點多,估計著有心前來隨禮的人來的差不多了,眾人翹首以盼的重頭戲終於到來了,坐席。
所謂坐席無非就是喝酒吃肉,坐席是東家的稱呼,在賓客的角度上叫做吃席。後世統稱婚宴。
坐席為當時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平台,平日大家都是與同隊社員與田地打交道,與日月、房屋、家人為伴,只有在有酒席時,親戚和親戚的親戚才有機會相逢,上菜之前,彼此也會提供交流許多農事經驗,互相曬一下本大隊的工分含金量,你家我家誰誰誰結婚生子,誰去世了,誰走道(改嫁)了,及一些奇聞野趣。
等到上菜了,目的終於明確,進入吃席的主題,終日勞作的人們平時少見葷腥,肚子里油水薄,味口好,消化力強。後世的成功人士貌似見了酒席就發愁。
此時的人們恨不得大吼一聲,讓我天天發愁吧,但前提最好是不用隨禮。
這時的院子里,來看熱鬧的,送菜端盤子的,新親老故們,不下二百人,煙霧繚繞中,上茶的,聊天的,吆喝的,興奮怪叫的,叫娘的,喊孫子的……喜慶氣息在這裡達到**。
為了一頓好飯菜,婦女們通常都帶著家裡五六歲適齡的小孩子,再大帶著不合適,被人笑話,再小,不會吃,失去意義。
吃席也是母親們威脅調皮的小孩子的有力武器,「你要聽話。下回吃席帶你去。」「你要不聽話,下回吃席不帶你去了。」懂地吃席含義的小孩子馬上乖乖的。
本地吃席通常分悠,也是分批的意思,在自家辦婚禮,不像後世的大飯店,有的是桌椅,一次性客人全部能坐下。不得已分悠。通常一悠和二悠,客人實在多再加三悠。
一悠通常是比較尊貴的客人,如新親,新人地嫡親長輩等。
想象中無非是大傢伙坐到一起吃吃喝喝唄,但事實上並不如此簡單。這個時候就要考驗大知客地知客能力。
所面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坐席。注意此處的坐席意義不同於上文的坐席,而是就做位置的意思。
農村窮講究地大有人在。在坐席的問題上,事關人地尊嚴,關係到客人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實則也是社會地位問題,所以這坐席頗有wwW.l6K.cN點像後世領導的排名,領導排名有文件圈定的先後。而客人的地尊卑平日大家均心知肚明,只是到了坐席才使問題明朗化,真正是擺到桌面上來了,窮講究的都認為餓肚子事小,面子事大。
不要驚詫,在那個年代的農家,因坐席安排不當中途憤而退席有之,親戚從此反目有之。甚至遇上脾氣暴燥的。鬧到掀翻酒桌的地步。
當地桌子的席位具有一定之規。一般情況下,地桌擺在裡屋地下。這酒桌面朝門口,背靠中堂,以進門為參照,左邊上方的為首席,與之相對的為二席,與首席同向下方而坐地為三席,那麼同樣相對地是四席。酒席上方橫頭坐的是五席六席,其中鄰近首席地為五席,依次為六席,再下面為七席八席,八席實際上是陪客席,這陪客席的陪客其實也不容易當,通常都是頭腦機靈,手腳靈活會來事的小年輕,他主要負責斟酒、要酒、接菜、遞飯,缺啥找啥等項事務。
炕桌靠窗檯部分為主席,其他與地桌相仿。
所以會不會因此起糾紛,就要考驗大知客的能力,在此還有一個角色牽席,由他來協助大知客。這牽席要由東家家中最了解家中親屬情況的人擔任,牽席的人必須對來客的身體輩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的角色類似於狗頭師爺,不停地再邊上給大知客提醒,這是誰誰誰,什麼親屬關係,明面上的話要由大知客來說,總之,壞主意我出,背黑鍋你來。
大伯父作為老公爹,這種事當然不能親自上場,牽席的角色只能輪到二伯父張文啟聽了親屬關係,有經驗的大知客對誰該坐什麼席基本瞭然於心,對誰坐首席誰坐二席更是心中有數,一定要做到涇渭分明,千萬含糊不得。
安排坐席當然是坐席前的重要一環節。
按規矩,自是以年齡長、輩份長的坐首席。但具體到來客上,情況又是十分複雜。
現實中,即便是理所當然該坐首席者,也不能是大知客朝首席一指就簡單地大大咧咧地去端坐的,明知那個位置非他莫屬,在大知客請去坐首席,還要堅辭不受,此時坐首席者表情要顯得扭扭捏捏,彷彿那座位有荊棘一般,愈是推辭者推辭的越激烈,越真誠,則愈是顯得此人有「教養」,「有規矩」,「有分寸」。$君$子$堂$首$發$
於是在大知客與該坐首席人的催催推推中,大知客很忙,其他桌還等待安排,這一刻需要王霸之氣盡顯,大聲聲明「今天這席你不坐好,別人不好坐」,並在聲明的同時要動手相牽,只牽客人的肘部衣襟,要邊說邊牽邊引導主客到首席坐定,此時主客勉為其難的無奈坐下,心裡想的卻是本該如此嗎。
大知客再來牽二席客人入座,往往這時首席又趁機離席下來,剛勸這個坐定,那個又下席客氣說該另位客人坐席,又得再勸,這樣依次勸客入席,在「牽席」的過程遇上爽快的客人三五分鐘,若遇到特別窮講究、特別愛扯皮的客人,大知客安排坐席花個半個時辰也是有的。
大知客一定要能屈能伸,能說會道,能軟能硬。在當地有些威望,有威望的人想扯皮地客人總要給些面子。
能力差的大知客常常說的口吐白沫,忙得手忙腳亂,弄不好還要得罪人,所以農村比較厲害大知客的角色通常受到人們的尊敬。
隊長石富貴就是比較厲害的大知客,胡蘿蔔加大棒,半個多小時就安排好第一悠十張桌的坐席。第一悠都是身份尊貴者。也是整個wap.l6K.cN宴席最大地難點,後面地一切都好說。
張言就是一個好事者,啥東西都想見識見識,跟在大知客後面,也算了解了一點諸如:上下輩之間不能坐對席。如父子、母女不能對席,但間隔一輩卻可以對席。如祖孫之間可坐對席之類的老規矩。
後世里人們越來越隨意,好像不大講究這些了。
安排好坐席后,大知客一聲吆喝,「上菜啦」,廚房裡立即傳出風箱加力及炒菜聲。端盤子跑堂的開始行動,手裡端著木製大托盤,上面放著七八個冷盤,肩上搭著抹布,嘴裡長聲調的喊著「油著----您那----」,以驅趕開前面擋路的人,還真有那麼點專業精神,故此。端盤子地要手腳靈活。否則,腳下隨便拌下蒜。損失大了。
他們也有分工,每人伺候哪幾張桌。
農村家庭屋子不夠用,十張桌不能同時排開,通常安排到鄰居家中,其實七十年代也是個人幫人的年代。
張樹中地婚禮席面也有了變化,叔叔結婚時還是八大碗席,如今演變成八個盤子四個碗,四涼四熱四碗硬菜,張言之前沒見過別人家的席面,不知是社員們都如此還是大伯父格外出了風頭。
四個硬菜仍然延續了前面的傳統,三尖,白片,增加了扣肉和四喜丸子。
時下沒什麼青菜,冷盤不過是白菜心拌粉條,涼拌干豆腐絲,炸花生米,和一種油炸膨化食品,後世飯店裡通常在顧客等待期間免費贈送,此時都是難得的過年菜。
四熱,辣豆腐,雞蛋炒肉片,豆角絲燉粉條肉,還有一條澆汁魚。
(大家不要奇怪我說的這麼詳細,八十年代初我曾經吃過這麼一次,和我敘述地一模一樣,至今記憶猶新,那味道,那場面,震撼啊,怕是永遠也忘不了!)
中午的正席,酒也不再是隊里小酒坊的散燒酒,而是瓶裝的西河大麴,這時人們喝白酒習慣燙熱了再喝,自有落忙的燙熱了灌到酒壺裡,分往各桌。
可見,大伯父是下了本錢的。而且是有本錢的。
上了菜,桌上的首席不動筷,其他人也不能動,這叫「禮貌」,總有些比較氣人地首席,就那麼抻著,滿桌人眼睜睜望著一桌菜,看在眼裡,饞在心裡,如果此時允許把首席打死一百遍,都不解恨,還要鞭屍。
上菜也有順序,四涼,四硬,四個炒菜,魚要最後,此時酒至半酣,大夥來了興緻,魚要有講究,如頭三尾四之類地,狡猾的客人通常買通跑堂地,看誰不順眼,跑堂上菜把頭或尾對準此人,酒桌上的規矩,以跑堂放菜方向為準,在做的不許隨意轉動。
第一悠席面通常男女數目對等,男五桌,女五桌,缺人再說。婦女們通常沒有男人那麼多講究,佔了位子吃飯,孩子早就等不及了。
開吃后二知客拿了禮帳名單,按桌過數,報了名字的劃掉,有隨禮而人沒吃飯的報告東家,要嗎馬上派人去找,要嗎事後還要單獨請一次,總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此舉基本杜絕了趁亂混吃喝者。
當然了,大喜的日子,前來混吃喝東家也不會說你什麼,但你要臉皮夠厚,經得住落忙人的奚落和諷刺。
第一悠都是相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會多喝,也不能喝多,丟不起那人,況且後面還有二悠的人催促和等待,通常吃的比較快,待到大知客帶領著新郎新娘滿過喜酒之後,就要飯,錯,是要求上飯,上主食。
主食是米飯和饅頭,飯後來一碗米湯,很愜意。
有姑父父親和叔叔參加婚禮,姑姑母親和嬸子又有孩子要照顧,所以沒來吃席。估計著大伯父早就關注著這幾個人,第一悠結束,馬上就問起姑父和叔叔:「人都哪去了,不是說好必須來嗎。我親自去叫。」
看來大伯父要實心誠意的修復某些過往。
姑姑母親嬸子已經吃過飯了,大伯父親自出馬,自然不能不給面子,叫客(qie)不到,腦死主人,拖家帶口的來了,梧桐打扮的很乾凈,怯生生跟在後面,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吧。
張言招呼一聲,梧桐立即放鬆下來,總算見到親人啦。
把糖果轉移給梧桐,梧桐激動的滿臉通紅「夠了,夠了」,二三十塊喜糖,張言堅信自己是分到喜糖最多的人,貌似也是最無恥的人。又把灶坑裡翻來的幾張煙紙讓梧桐幫忙帶回去,未來的絕品呀,前前後後張言也收集到了十幾張不同牌子的煙標,大前門,鳳凰,禮花,牛尾猴,恆大,彩蝶,大生產……還有今天的喜歌。有好幾種前世聽都沒聽說過。和媽他們去吃飯吧,飯後幫我帶回去。」
「那你呢?」
「別管我了,我和落忙的一起吃,餓不著。」
落忙的大多是年輕人,放得開,賓客們又伺候完了,那時才熱鬧呢。
一悠結束,王海軍們第一撥重任開始,忙碌起來,洗刷刷,洗刷刷。
輪到落忙的,已經沒悠了。
(關於童年野果,大家說的都很好,現在思索,可能讀音「yuyu,小時候瞎讀「yyou,或者書友eilllvoss的愛嘮叨的外婆說的更符合我的心意「焉悠」,感謝大家)
中午十二點多,估計著有心前來隨禮的人來的差不多了,眾人翹首以盼的重頭戲終於到來了,坐席。
所謂坐席無非就是喝酒吃肉,坐席是東家的稱呼,在賓客的角度上叫做吃席。後世統稱婚宴。
坐席為當時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平台,平日大家都是與同隊社員與田地打交道,與日月、房屋、家人為伴,只有在有酒席時,親戚和親戚的親戚才有機會相逢,上菜之前,彼此也會提供交流許多農事經驗,互相曬一下本大隊的工分含金量,你家我家誰誰誰結婚生子,誰去世了,誰走道(改嫁)了,及一些奇聞野趣。
等到上菜了,目的終於明確,進入吃席的主題,終日勞作的人們平時少見葷腥,肚子里油水薄,味口好,消化力強。後世的成功人士貌似見了酒席就發愁。
此時的人們恨不得大吼一聲,讓我天天發愁吧,但前提最好是不用隨禮。
這時的院子里,來看熱鬧的,送菜端盤子的,新親老故們,不下二百人,煙霧繚繞中,上茶的,聊天的,吆喝的,興奮怪叫的,叫娘的,喊孫子的……喜慶氣息在這裡達到**。
為了一頓好飯菜,婦女們通常都帶著家裡五六歲適齡的小孩子,再大帶著不合適,被人笑話,再小,不會吃,失去意義。
吃席也是母親們威脅調皮的小孩子的有力武器,「你要聽話。下回吃席帶你去。」「你要不聽話,下回吃席不帶你去了。」懂地吃席含義的小孩子馬上乖乖的。
本地吃席通常分悠,也是分批的意思,在自家辦婚禮,不像後世的大飯店,有的是桌椅,一次性客人全部能坐下。不得已分悠。通常一悠和二悠,客人實在多再加三悠。
一悠通常是比較尊貴的客人,如新親,新人地嫡親長輩等。
想象中無非是大傢伙坐到一起吃吃喝喝唄,但事實上並不如此簡單。這個時候就要考驗大知客地知客能力。
所面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坐席。注意此處的坐席意義不同於上文的坐席,而是就做位置的意思。
農村窮講究地大有人在。在坐席的問題上,事關人地尊嚴,關係到客人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實則也是社會地位問題,所以這坐席頗有wwW.l6K.cN點像後世領導的排名,領導排名有文件圈定的先後。而客人的地尊卑平日大家均心知肚明,只是到了坐席才使問題明朗化,真正是擺到桌面上來了,窮講究的都認為餓肚子事小,面子事大。
不要驚詫,在那個年代的農家,因坐席安排不當中途憤而退席有之,親戚從此反目有之。甚至遇上脾氣暴燥的。鬧到掀翻酒桌的地步。
當地桌子的席位具有一定之規。一般情況下,地桌擺在裡屋地下。這酒桌面朝門口,背靠中堂,以進門為參照,左邊上方的為首席,與之相對的為二席,與首席同向下方而坐地為三席,那麼同樣相對地是四席。酒席上方橫頭坐的是五席六席,其中鄰近首席地為五席,依次為六席,再下面為七席八席,八席實際上是陪客席,這陪客席的陪客其實也不容易當,通常都是頭腦機靈,手腳靈活會來事的小年輕,他主要負責斟酒、要酒、接菜、遞飯,缺啥找啥等項事務。
炕桌靠窗檯部分為主席,其他與地桌相仿。
所以會不會因此起糾紛,就要考驗大知客的能力,在此還有一個角色牽席,由他來協助大知客。這牽席要由東家家中最了解家中親屬情況的人擔任,牽席的人必須對來客的身體輩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的角色類似於狗頭師爺,不停地再邊上給大知客提醒,這是誰誰誰,什麼親屬關係,明面上的話要由大知客來說,總之,壞主意我出,背黑鍋你來。
大伯父作為老公爹,這種事當然不能親自上場,牽席的角色只能輪到二伯父張文啟聽了親屬關係,有經驗的大知客對誰該坐什麼席基本瞭然於心,對誰坐首席誰坐二席更是心中有數,一定要做到涇渭分明,千萬含糊不得。
安排坐席當然是坐席前的重要一環節。
按規矩,自是以年齡長、輩份長的坐首席。但具體到來客上,情況又是十分複雜。
現實中,即便是理所當然該坐首席者,也不能是大知客朝首席一指就簡單地大大咧咧地去端坐的,明知那個位置非他莫屬,在大知客請去坐首席,還要堅辭不受,此時坐首席者表情要顯得扭扭捏捏,彷彿那座位有荊棘一般,愈是推辭者推辭的越激烈,越真誠,則愈是顯得此人有「教養」,「有規矩」,「有分寸」。$君$子$堂$首$發$
於是在大知客與該坐首席人的催催推推中,大知客很忙,其他桌還等待安排,這一刻需要王霸之氣盡顯,大聲聲明「今天這席你不坐好,別人不好坐」,並在聲明的同時要動手相牽,只牽客人的肘部衣襟,要邊說邊牽邊引導主客到首席坐定,此時主客勉為其難的無奈坐下,心裡想的卻是本該如此嗎。
大知客再來牽二席客人入座,往往這時首席又趁機離席下來,剛勸這個坐定,那個又下席客氣說該另位客人坐席,又得再勸,這樣依次勸客入席,在「牽席」的過程遇上爽快的客人三五分鐘,若遇到特別窮講究、特別愛扯皮的客人,大知客安排坐席花個半個時辰也是有的。
大知客一定要能屈能伸,能說會道,能軟能硬。在當地有些威望,有威望的人想扯皮地客人總要給些面子。
能力差的大知客常常說的口吐白沫,忙得手忙腳亂,弄不好還要得罪人,所以農村比較厲害大知客的角色通常受到人們的尊敬。
隊長石富貴就是比較厲害的大知客,胡蘿蔔加大棒,半個多小時就安排好第一悠十張桌的坐席。第一悠都是身份尊貴者。也是整個wap.l6K.cN宴席最大地難點,後面地一切都好說。
張言就是一個好事者,啥東西都想見識見識,跟在大知客後面,也算了解了一點諸如:上下輩之間不能坐對席。如父子、母女不能對席,但間隔一輩卻可以對席。如祖孫之間可坐對席之類的老規矩。
後世里人們越來越隨意,好像不大講究這些了。
安排好坐席后,大知客一聲吆喝,「上菜啦」,廚房裡立即傳出風箱加力及炒菜聲。端盤子跑堂的開始行動,手裡端著木製大托盤,上面放著七八個冷盤,肩上搭著抹布,嘴裡長聲調的喊著「油著----您那----」,以驅趕開前面擋路的人,還真有那麼點專業精神,故此。端盤子地要手腳靈活。否則,腳下隨便拌下蒜。損失大了。
他們也有分工,每人伺候哪幾張桌。
農村家庭屋子不夠用,十張桌不能同時排開,通常安排到鄰居家中,其實七十年代也是個人幫人的年代。
張樹中地婚禮席面也有了變化,叔叔結婚時還是八大碗席,如今演變成八個盤子四個碗,四涼四熱四碗硬菜,張言之前沒見過別人家的席面,不知是社員們都如此還是大伯父格外出了風頭。
四個硬菜仍然延續了前面的傳統,三尖,白片,增加了扣肉和四喜丸子。
時下沒什麼青菜,冷盤不過是白菜心拌粉條,涼拌干豆腐絲,炸花生米,和一種油炸膨化食品,後世飯店裡通常在顧客等待期間免費贈送,此時都是難得的過年菜。
四熱,辣豆腐,雞蛋炒肉片,豆角絲燉粉條肉,還有一條澆汁魚。
(大家不要奇怪我說的這麼詳細,八十年代初我曾經吃過這麼一次,和我敘述地一模一樣,至今記憶猶新,那味道,那場面,震撼啊,怕是永遠也忘不了!)
中午的正席,酒也不再是隊里小酒坊的散燒酒,而是瓶裝的西河大麴,這時人們喝白酒習慣燙熱了再喝,自有落忙的燙熱了灌到酒壺裡,分往各桌。
可見,大伯父是下了本錢的。而且是有本錢的。
上了菜,桌上的首席不動筷,其他人也不能動,這叫「禮貌」,總有些比較氣人地首席,就那麼抻著,滿桌人眼睜睜望著一桌菜,看在眼裡,饞在心裡,如果此時允許把首席打死一百遍,都不解恨,還要鞭屍。
上菜也有順序,四涼,四硬,四個炒菜,魚要最後,此時酒至半酣,大夥來了興緻,魚要有講究,如頭三尾四之類地,狡猾的客人通常買通跑堂地,看誰不順眼,跑堂上菜把頭或尾對準此人,酒桌上的規矩,以跑堂放菜方向為準,在做的不許隨意轉動。
第一悠席面通常男女數目對等,男五桌,女五桌,缺人再說。婦女們通常沒有男人那麼多講究,佔了位子吃飯,孩子早就等不及了。
開吃后二知客拿了禮帳名單,按桌過數,報了名字的劃掉,有隨禮而人沒吃飯的報告東家,要嗎馬上派人去找,要嗎事後還要單獨請一次,總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此舉基本杜絕了趁亂混吃喝者。
當然了,大喜的日子,前來混吃喝東家也不會說你什麼,但你要臉皮夠厚,經得住落忙人的奚落和諷刺。
第一悠都是相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會多喝,也不能喝多,丟不起那人,況且後面還有二悠的人催促和等待,通常吃的比較快,待到大知客帶領著新郎新娘滿過喜酒之後,就要飯,錯,是要求上飯,上主食。
主食是米飯和饅頭,飯後來一碗米湯,很愜意。
有姑父父親和叔叔參加婚禮,姑姑母親和嬸子又有孩子要照顧,所以沒來吃席。估計著大伯父早就關注著這幾個人,第一悠結束,馬上就問起姑父和叔叔:「人都哪去了,不是說好必須來嗎。我親自去叫。」
看來大伯父要實心誠意的修復某些過往。
姑姑母親嬸子已經吃過飯了,大伯父親自出馬,自然不能不給面子,叫客(qie)不到,腦死主人,拖家帶口的來了,梧桐打扮的很乾凈,怯生生跟在後面,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吧。
張言招呼一聲,梧桐立即放鬆下來,總算見到親人啦。
把糖果轉移給梧桐,梧桐激動的滿臉通紅「夠了,夠了」,二三十塊喜糖,張言堅信自己是分到喜糖最多的人,貌似也是最無恥的人。又把灶坑裡翻來的幾張煙紙讓梧桐幫忙帶回去,未來的絕品呀,前前後後張言也收集到了十幾張不同牌子的煙標,大前門,鳳凰,禮花,牛尾猴,恆大,彩蝶,大生產……還有今天的喜歌。有好幾種前世聽都沒聽說過。和媽他們去吃飯吧,飯後幫我帶回去。」
「那你呢?」
「別管我了,我和落忙的一起吃,餓不著。」
落忙的大多是年輕人,放得開,賓客們又伺候完了,那時才熱鬧呢。
一悠結束,王海軍們第一撥重任開始,忙碌起來,洗刷刷,洗刷刷。
輪到落忙的,已經沒悠了。
(關於童年野果,大家說的都很好,現在思索,可能讀音「yuyu,小時候瞎讀「yyou,或者書友eilllvoss的愛嘮叨的外婆說的更符合我的心意「焉悠」,感謝大家)
中午十二點多,估計著有心前來隨禮的人來的差不多了,眾人翹首以盼的重頭戲終於到來了,坐席。
所謂坐席無非就是喝酒吃肉,坐席是東家的稱呼,在賓客的角度上叫做吃席。後世統稱婚宴。
坐席為當時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平台,平日大家都是與同隊社員與田地打交道,與日月、房屋、家人為伴,只有在有酒席時,親戚和親戚的親戚才有機會相逢,上菜之前,彼此也會提供交流許多農事經驗,互相曬一下本大隊的工分含金量,你家我家誰誰誰結婚生子,誰去世了,誰走道(改嫁)了,及一些奇聞野趣。
等到上菜了,目的終於明確,進入吃席的主題,終日勞作的人們平時少見葷腥,肚子里油水薄,味口好,消化力強。後世的成功人士貌似見了酒席就發愁。
此時的人們恨不得大吼一聲,讓我天天發愁吧,但前提最好是不用隨禮。
這時的院子里,來看熱鬧的,送菜端盤子的,新親老故們,不下二百人,煙霧繚繞中,上茶的,聊天的,吆喝的,興奮怪叫的,叫娘的,喊孫子的……喜慶氣息在這裡達到**。
為了一頓好飯菜,婦女們通常都帶著家裡五六歲適齡的小孩子,再大帶著不合適,被人笑話,再小,不會吃,失去意義。
吃席也是母親們威脅調皮的小孩子的有力武器,「你要聽話。下回吃席帶你去。」「你要不聽話,下回吃席不帶你去了。」懂地吃席含義的小孩子馬上乖乖的。
本地吃席通常分悠,也是分批的意思,在自家辦婚禮,不像後世的大飯店,有的是桌椅,一次性客人全部能坐下。不得已分悠。通常一悠和二悠,客人實在多再加三悠。
一悠通常是比較尊貴的客人,如新親,新人地嫡親長輩等。
想象中無非是大傢伙坐到一起吃吃喝喝唄,但事實上並不如此簡單。這個時候就要考驗大知客地知客能力。
所面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坐席。注意此處的坐席意義不同於上文的坐席,而是就做位置的意思。
農村窮講究地大有人在。在坐席的問題上,事關人地尊嚴,關係到客人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實則也是社會地位問題,所以這坐席頗有wwW.l6K.cN點像後世領導的排名,領導排名有文件圈定的先後。而客人的地尊卑平日大家均心知肚明,只是到了坐席才使問題明朗化,真正是擺到桌面上來了,窮講究的都認為餓肚子事小,面子事大。
不要驚詫,在那個年代的農家,因坐席安排不當中途憤而退席有之,親戚從此反目有之。甚至遇上脾氣暴燥的。鬧到掀翻酒桌的地步。
當地桌子的席位具有一定之規。一般情況下,地桌擺在裡屋地下。這酒桌面朝門口,背靠中堂,以進門為參照,左邊上方的為首席,與之相對的為二席,與首席同向下方而坐地為三席,那麼同樣相對地是四席。酒席上方橫頭坐的是五席六席,其中鄰近首席地為五席,依次為六席,再下面為七席八席,八席實際上是陪客席,這陪客席的陪客其實也不容易當,通常都是頭腦機靈,手腳靈活會來事的小年輕,他主要負責斟酒、要酒、接菜、遞飯,缺啥找啥等項事務。
炕桌靠窗檯部分為主席,其他與地桌相仿。
所以會不會因此起糾紛,就要考驗大知客的能力,在此還有一個角色牽席,由他來協助大知客。這牽席要由東家家中最了解家中親屬情況的人擔任,牽席的人必須對來客的身體輩份了解得清清楚楚,他的角色類似於狗頭師爺,不停地再邊上給大知客提醒,這是誰誰誰,什麼親屬關係,明面上的話要由大知客來說,總之,壞主意我出,背黑鍋你來。
大伯父作為老公爹,這種事當然不能親自上場,牽席的角色只能輪到二伯父張文啟聽了親屬關係,有經驗的大知客對誰該坐什麼席基本瞭然於心,對誰坐首席誰坐二席更是心中有數,一定要做到涇渭分明,千萬含糊不得。
安排坐席當然是坐席前的重要一環節。
按規矩,自是以年齡長、輩份長的坐首席。但具體到來客上,情況又是十分複雜。
現實中,即便是理所當然該坐首席者,也不能是大知客朝首席一指就簡單地大大咧咧地去端坐的,明知那個位置非他莫屬,在大知客請去坐首席,還要堅辭不受,此時坐首席者表情要顯得扭扭捏捏,彷彿那座位有荊棘一般,愈是推辭者推辭的越激烈,越真誠,則愈是顯得此人有「教養」,「有規矩」,「有分寸」。$君$子$堂$首$發$
於是在大知客與該坐首席人的催催推推中,大知客很忙,其他桌還等待安排,這一刻需要王霸之氣盡顯,大聲聲明「今天這席你不坐好,別人不好坐」,並在聲明的同時要動手相牽,只牽客人的肘部衣襟,要邊說邊牽邊引導主客到首席坐定,此時主客勉為其難的無奈坐下,心裡想的卻是本該如此嗎。
大知客再來牽二席客人入座,往往這時首席又趁機離席下來,剛勸這個坐定,那個又下席客氣說該另位客人坐席,又得再勸,這樣依次勸客入席,在「牽席」的過程遇上爽快的客人三五分鐘,若遇到特別窮講究、特別愛扯皮的客人,大知客安排坐席花個半個時辰也是有的。
大知客一定要能屈能伸,能說會道,能軟能硬。在當地有些威望,有威望的人想扯皮地客人總要給些面子。
能力差的大知客常常說的口吐白沫,忙得手忙腳亂,弄不好還要得罪人,所以農村比較厲害大知客的角色通常受到人們的尊敬。
隊長石富貴就是比較厲害的大知客,胡蘿蔔加大棒,半個多小時就安排好第一悠十張桌的坐席。第一悠都是身份尊貴者。也是整個wap.l6K.cN宴席最大地難點,後面地一切都好說。
張言就是一個好事者,啥東西都想見識見識,跟在大知客後面,也算了解了一點諸如:上下輩之間不能坐對席。如父子、母女不能對席,但間隔一輩卻可以對席。如祖孫之間可坐對席之類的老規矩。
後世里人們越來越隨意,好像不大講究這些了。
安排好坐席后,大知客一聲吆喝,「上菜啦」,廚房裡立即傳出風箱加力及炒菜聲。端盤子跑堂的開始行動,手裡端著木製大托盤,上面放著七八個冷盤,肩上搭著抹布,嘴裡長聲調的喊著「油著----您那----」,以驅趕開前面擋路的人,還真有那麼點專業精神,故此。端盤子地要手腳靈活。否則,腳下隨便拌下蒜。損失大了。
他們也有分工,每人伺候哪幾張桌。
農村家庭屋子不夠用,十張桌不能同時排開,通常安排到鄰居家中,其實七十年代也是個人幫人的年代。
張樹中地婚禮席面也有了變化,叔叔結婚時還是八大碗席,如今演變成八個盤子四個碗,四涼四熱四碗硬菜,張言之前沒見過別人家的席面,不知是社員們都如此還是大伯父格外出了風頭。
四個硬菜仍然延續了前面的傳統,三尖,白片,增加了扣肉和四喜丸子。
時下沒什麼青菜,冷盤不過是白菜心拌粉條,涼拌干豆腐絲,炸花生米,和一種油炸膨化食品,後世飯店裡通常在顧客等待期間免費贈送,此時都是難得的過年菜。
四熱,辣豆腐,雞蛋炒肉片,豆角絲燉粉條肉,還有一條澆汁魚。
(大家不要奇怪我說的這麼詳細,八十年代初我曾經吃過這麼一次,和我敘述地一模一樣,至今記憶猶新,那味道,那場面,震撼啊,怕是永遠也忘不了!)
中午的正席,酒也不再是隊里小酒坊的散燒酒,而是瓶裝的西河大麴,這時人們喝白酒習慣燙熱了再喝,自有落忙的燙熱了灌到酒壺裡,分往各桌。
可見,大伯父是下了本錢的。而且是有本錢的。
上了菜,桌上的首席不動筷,其他人也不能動,這叫「禮貌」,總有些比較氣人地首席,就那麼抻著,滿桌人眼睜睜望著一桌菜,看在眼裡,饞在心裡,如果此時允許把首席打死一百遍,都不解恨,還要鞭屍。
上菜也有順序,四涼,四硬,四個炒菜,魚要最後,此時酒至半酣,大夥來了興緻,魚要有講究,如頭三尾四之類地,狡猾的客人通常買通跑堂地,看誰不順眼,跑堂上菜把頭或尾對準此人,酒桌上的規矩,以跑堂放菜方向為準,在做的不許隨意轉動。
第一悠席面通常男女數目對等,男五桌,女五桌,缺人再說。婦女們通常沒有男人那麼多講究,佔了位子吃飯,孩子早就等不及了。
開吃后二知客拿了禮帳名單,按桌過數,報了名字的劃掉,有隨禮而人沒吃飯的報告東家,要嗎馬上派人去找,要嗎事後還要單獨請一次,總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此舉基本杜絕了趁亂混吃喝者。
當然了,大喜的日子,前來混吃喝東家也不會說你什麼,但你要臉皮夠厚,經得住落忙人的奚落和諷刺。
第一悠都是相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會多喝,也不能喝多,丟不起那人,況且後面還有二悠的人催促和等待,通常吃的比較快,待到大知客帶領著新郎新娘滿過喜酒之後,就要飯,錯,是要求上飯,上主食。
主食是米飯和饅頭,飯後來一碗米湯,很愜意。
有姑父父親和叔叔參加婚禮,姑姑母親和嬸子又有孩子要照顧,所以沒來吃席。估計著大伯父早就關注著這幾個人,第一悠結束,馬上就問起姑父和叔叔:「人都哪去了,不是說好必須來嗎。我親自去叫。」
看來大伯父要實心誠意的修復某些過往。
姑姑母親嬸子已經吃過飯了,大伯父親自出馬,自然不能不給面子,叫客(qie)不到,腦死主人,拖家帶口的來了,梧桐打扮的很乾凈,怯生生跟在後面,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吧。
張言招呼一聲,梧桐立即放鬆下來,總算見到親人啦。
把糖果轉移給梧桐,梧桐激動的滿臉通紅「夠了,夠了」,二三十塊喜糖,張言堅信自己是分到喜糖最多的人,貌似也是最無恥的人。又把灶坑裡翻來的幾張煙紙讓梧桐幫忙帶回去,未來的絕品呀,前前後後張言也收集到了十幾張不同牌子的煙標,大前門,鳳凰,禮花,牛尾猴,恆大,彩蝶,大生產……還有今天的喜歌。有好幾種前世聽都沒聽說過。和媽他們去吃飯吧,飯後幫我帶回去。」
「那你呢?」
「別管我了,我和落忙的一起吃,餓不著。」
落忙的大多是年輕人,放得開,賓客們又伺候完了,那時才熱鬧呢。
一悠結束,王海軍們第一撥重任開始,忙碌起來,洗刷刷,洗刷刷。
輪到落忙的,已經沒悠了。
(關於童年野果,大家說的都很好,現在思索,可能讀音「yuyu,小時候瞎讀「yyou,或者書友eilllvoss的愛嘮叨的外婆說的更符合我的心意「焉悠」,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