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紅巾軍闖江浙連破五城 克鎮
第十六章紅巾軍闖江浙連破五城克鎮江朱元璋設署稱王(7頁)
1356年三月,張士誠從高郵遷都到隆平府(今蘇州),以承天寺為執政場所,改稱周王。他盤腿坐在大殿中,向大梁射上三箭,作為標識。
由於張士誠出身貧苦,「周國」政權初創之時,他就下令廢除元朝施於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為了促進農業發展,1354年(至正十四年)三月,張士誠頒布《州縣務農桑令》。
此令曰:「元氏之亂多在民窮,夫獨(難道)其君(皇帝)之不仁哉?良以(的確因為)有司(地方官吏)不宣德意,妄立科條,志在肥家(統治之地),不恤民隱(傷痛)。百姓求生無路,引義不能,遂至崩解。余(我)起兵之意,誠欲出(救出)生民於塗炭,予所在以安全。食為民之天,農桑為民事之本,有土有財只在利導,既富且教,尤要提攜。令下之日,務(務必)曲(周到)體(體會)余衷,相機度(衡量)宜,俾(使)處處有生養之具(飯食),毋徒以文具(空洞的條文)相塗飾也。用命慎擇長吏,嗣後(隨後)以民生登耗(增減)為殿最(優劣)。」
為了整飭民風,匡扶綱常(三綱五常),張士誠決定發展教育,頒布了《州縣興學校令》。
此令曰:「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的確因為)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謙恭)恥道(道德)喪,王綱(君為臣綱)解紐(脫離權柄),實在於斯。凡屬州縣,聿稽(考證)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背誦朗讀),以修明倫序(人倫次序),以興起賢能。」
在隆平府,張士誠設立學士院,開辦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周國」政權提供。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1365年,張士誠在江浙地區先後兩次舉行鄉試,遴選了一批優秀的讀書人為官。他還設立禮賢館,廣納四方文士,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紛紛前來投靠,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為其出謀劃策。
不久,張士德以隆平府(姑蘇城)為依託,接連攻佔周邊城市常州路城、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區)。
張士德,生一張佛手瓜臉。長一對卧龍眉——眉秀彎長,毫稀見肉,眉尾上揚,伏射天倉,居額有彩。眉下嵌一雙夜明眼。印堂略窄,下挺一隻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天根寬而有勢;年壽挺拔,準頭圓潤有收;蘭台、廷尉適宜。
古代面相學認為:卧龍眉主使兄弟眾多。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性情剛強,最為獨斷,屬大貴中富之相。君子鼻者為人正直,見強不怕,見弱不欺;少年得志,中年大發。
再說朱元璋,以應天府為大本營、根據地,命令總管徐達、湯和等人攻打鎮江路城(今江蘇鎮江市)。
他依然擔心士兵們進城后搶劫財物,濫殺無辜,因此告誡諸將說:「我自起兵,未嘗妄殺。今爾等將(帶領)兵往,當體(體會)我心,戒(警告)戢(約束)士兵。城下(攻下)之日,毋焚掠、毋殺戮!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放任)之者,罰無赦!」
各位將領皆叩頭應道:「謹受命!」
1356年三月丙申(十六)日,徐達、湯和、廖永安、俞通海率部水陸並進,攻打鎮江。
鎮江古城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南面、西面利用運河作為護城河,北面借用北固山作為屏障。此城東西間略窄,南北間較寬,城牆周長約6482米(不含北固山)。
東牆從北固山東南角起,封閉北固山與其南丘(今烈士陵園)的隘口后,延南丘東麓向南延伸到東門坡北端后,延東門坡、今夢溪園巷、今酒海街東側略向東南延伸,直到今日工人療養院南面運河岸邊。
南牆從東牆南端延運河向西直到今珍珠路西北端向北轉折之處止。
西牆從今珍珠路西北端向北沿雙井路西側穿過今長江路,直到長江邊止。
北牆從西牆北端沿長江路北側向東延伸,直到長江路東端(北固山的西麓)止。
此城有四門。
東門位於東門坡路與今中山東路交匯處的東側東牆。
南門位於距離東南牆角約300米的南牆處。進入南門是條幾米寬的路,叫南門街(今稱南門大街),斜通西北,直達東門街(今中山東路)。
西門位於今雙井路與大西路交匯處的西面西牆。門離西面運河大約有120米,此外建有瓮城,在瓮城南牆開有一個城門。此處易守難攻。
運河經過瓮城后折向西流了大約416米才向北進入長江,在直達江邊的西牆北段的西面形成一個大約500米長、433米寬(約216500平方米)的平原。
北門(叫仁和門)位於長江路東端(北固山的西麓)。門內一條石板街(民國時拓寬,今為解放路)貫通鎮江南北。石板街的西面是一個練兵的大校場。
三月丁酉(十七)日,朝廷下旨在杭州設立行樞密院,命江浙行省左丞相實達特穆爾兼任行樞密院知院,統領行省各路軍隊,並可便宜行事,圍剿起義軍。
這一天,按照軍事計劃,徐達所部先鋒趙德勝和鎮撫丁德興及陸仲亨先行攻佔了鎮江西津灣元軍的苗軍水寨。其首領率殘部逃遁。
接著,大部隊渡過江邊的運河在鎮江城西集結。湯和、徐達採用攻打金陵的戰術,架起20部雲梯,兩部一組靠上垛口,集中300名弓弩手(分為10個小隊)掩護蟻兵,攻打約433米長的西牆北段。
戰鬥持續了一天,紅軍攻進鎮江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定定和守將段武繼續頑強抵抗,直至戰死。
戰鬥結束后,湯和、徐達等將軍自北門(仁和門)進城。因朱氏紅軍紀律嚴明,官兵秋毫無犯,城中平靜如常。
進駐鎮江后,徐達沒有忘記朱元璋的囑託。
事先,朱元璋對他說:「我聞鎮江有叫秦元之者,才器老成。爾當尋訪,告之我欲見也。」
徐達在城內遍訪,找到此人。此人名叫從龍,字元之,洛陽人。曾經是元廷官員,官至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從二品)。見天下大亂,辭職避居鎮江。
朱元璋接到湯和攻克鎮江的戰報和徐達尋得秦從龍的書信后,非常高興。馬上命令侄子(義子)朱文正、外甥(義子)朱文忠攜帶兩錠金元寶和十匹帶有花紋的絹布,代表自己前往他的住處敬獻,聘請他到應天府做事。
秦從龍沒有想到素昧平生的朱元璋如此看重他,料定此人非一般豪傑可比,遂與妻子陳氏乘船一同前往金陵。朱元璋得信后親自到城南的龍江(今外秦淮河)碼頭迎接。
當時,朱元璋邀請秦從龍和他住在一個院子,朝夕詢問他對時事的看法。
考慮到鎮江是應天府(今南京)東面的門戶,又是水陸軍事重鎮,朱元璋便在此地設置了一個軍事機構、兩個元帥府。
他先把鎮江路改名江淮府,設置江淮行樞密院。接著設立秦淮翼元帥府,晉陞俞通海為秦淮翼統軍元帥,駐守鎮江,主要負責鎮江至應天府一帶的江防。
「秦淮」代指應天府(今南京),「秦淮翼」代指江淮府(今鎮江),是應天府的翼衛之城。
朱元璋又設置一個淮興翼元帥府,晉陞湯和為淮興翼統軍元帥,晉陞隨湯和參戰的華雲龍為管軍總管。
「淮興」,寓意淮西豪傑(朱元璋為首的一幫兄弟)開始興盛。
朱元璋還提前設了一個鎮江翼元帥府,暫置鎮江。晉陞徐達為鎮江翼統軍元帥,隨徐達參戰的丁德興升為管軍總管、陸仲亨升為鎮撫。但是,沒有晉陞趙德勝。攻打金陵方山寨,作為先鋒,他一馬當先,殺敵無數;攻打鎮江水寨,又是他身先士卒。論武藝,徐達比不了趙德勝;論戰功,先有趙德勝、丁德興及陸仲亨打勝仗,才顯出統領徐達有功。
「鎮江翼」是暗指鎮江南面之翼常州。任命徐達為鎮江翼統軍元帥,是為不久的將來攻佔常州做準備。計劃攻佔常州后,由徐達鎮守。
任命后,朱元璋把此意圖告知徐達。憨厚的徐達感激不盡。他從總管鄧愈的手下晉陞到與湯和平級,深知多打仗才能多立功,立功多才能升得快。朱元璋這是在多多給他機會。
過了幾天,沒有領兵權的先鋒趙德勝隨統軍元帥徐達攻佔了鎮江路的丹陽縣及呂城鄉(今丹陽市呂城鎮)、奔牛鄉(今奔牛鎮)。徐達報請朱元璋批准,授予他領軍先鋒,鎮守丹陽。有了領兵之權,趙德勝無喜無怨,把母親從金陵接到丹陽侍奉。
一日,湯和巡察鎮江東南的呂城、奔牛。戰敗逃回老家牛塘鄉牛灞村的元軍小將陳保二帶領部分兵士前來投誠。
陳保二,常州路牛塘鄉(今常州市武進區牛塘鎮)人。元末動蕩,他聚眾拉隊伍,以黃布包頭。后被朝廷收編。
夏季四月,辛亥日是朔日(初一)。壬子日(初二),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率部攻下元廷的湖州路城(今浙江湖州市)。
四月乙丑(十五)日,統軍元帥徐達攜總管丁德興、鎮撫常遇春、陸仲亨攻打鎮江南面55多公里的金壇縣,當天佔領了縣城。
金壇本屬常州路管轄,是常州西面的門戶,離常州城只有36公里。徐達命常遇春、陸仲亨鎮守金壇,自己攜丁德興返回鎮江翼元帥府。
五月庚辰朔日(初一),太平府當塗縣一農民敬獻瑞麥,一莖兩穂,一共只有兩株。當時,這是罕見的事情,被視為祥瑞之象。
李善長看過之後,笑道:天佑吾也!今歲小麥豐收耳!
1356年六月庚戌朔日(初一),朱元璋命令管軍總管鄧愈、邵成攻打溧陽州正南60公里的廣德路城(今安徽宣城市廣德縣)。
廣德屬於路、縣衙門同城,廣德路轄廣德、建平(今安徽郎溪縣)兩縣。
乙卯日(初六),鄧愈、邵成攜湯昌、費聚及耿炳文攻克廣德城。
接到戰報,朱元璋非常高興,把廣德路改名廣興府。所轄廣德縣改為廣陽縣。
接著,朱元璋在廣興府城設置廣興翼行軍元帥府,任命鄧愈為廣興翼行軍元帥,邵成為副帥,湯昌為行軍總管,費聚為管軍總管。並提升22歲的耿炳文為鎮撫。
不久,鄧愈率部又攻佔了廣德東北面的長興州(湖州路所轄)。當地一個掛有江浙行樞密院僉院(正三品)頭銜的鄭元帥帶領一萬餘義兵(民兵)前來投靠。鄧愈畢竟年輕,不善馭將之道,讓他單獨駐守長興。
六月辛未(二十二)日,朱元璋在太平府(當塗城)設置行樞密院,以總管花云為院判(元廷職俸正五品),鎮守太平府。後來,又晉陞耿再成為院判。
話說陳保二投誠后被安排到總管徐達的部隊,徐達的一些部下虐待、歧視陳保二,叫詹泉和叫李強的兩個小將還強佔他的財物。陳保二忍無可忍,結果反叛。
六月壬申(二十三)日,陳保二誘騙綁架了詹、李兩位小將,跑到常州,投奔了張士誠的「周國」。
過了兩日,徐達打探到陳保二駐紮在常州西南面大通河以南的老家牛塘鄉,所部有1000餘人。為了解救跟隨自己多年的兩位小將,輕敵的徐達帶領3000兵馬於早晨從丹陽出發前往攻打。
徐達率部出城后順著京杭運河南岸行進,經過奔牛鄉后,沿著大通河西面南下再隨之轉彎向東不遠就明目張胆地直撲牛塘。
徐達從丹陽到牛塘這段路程約有47公里,這時已是下午。陳保二發現后馬上派快馬到常州城報告。牛塘到常州路城的直線距離只有9公里,且是平原。
徐達和堅守的陳保二交戰不到一個時辰,常州守將派出的一萬兵馬迅速趕到,開始包圍吳軍。陳保二則帶領剩餘的數百人撤出了牛塘。佔領牛塘的徐達開始還洋洋得意,不久就發現村莊的北面和東、西面出現大量周軍。不由得著急起來。他不知敵軍有多少兵馬,不敢從南面撤退,怕在毫無遮攔的曠野被圍殲。
徐達心急如焚,一邊派兩匹快馬衝出村南到金壇報信給常遇春,一邊堅守待援。徐達率部憑藉鄉治所的牛塘村四面各大小街口與周軍作殊死搏鬥,擊退數次進攻。吳軍死傷1000多人時,天黑了,「周國」軍隊停止了進攻。
兩個時辰后(半夜子時),鎮撫常遇春率領3000手刀兵趕到牛塘西邊京杭運河的南支河。
他觀察了一下,看見周軍在牛塘外四面安營,一片寂靜。一堆堆篝火間隔約兩丈,包圍著村子;一隊隊周兵在篝火的營地一側巡邏,監視著村莊。
常遇春斷定徐達還在村裡,鬆了一口氣。
他思索了一下,確定一個戰術。先派探子分別偵查北營和西營,尋找敵軍的主將。得知周軍大將營帳位於村北,就兵分兩路。一名千夫長帶
1000兵襲擊西營,常遇春攜一名千夫長領1000兵襲擊北營。其餘的一部分守護河橋,一部分負責接應徐達的突圍部隊。
周軍的臨時營地都沒有安置柵欄護衛。兩路吳軍按照常遇春的命令,先派幾十人潛進敵營點燃了外圍的帳篷。敵營一片混亂,周兵紛紛跑出營帳時,握刀的吳兵立馬衝進營帳間,把驚慌失措的周兵殺得鬼哭狼嚎。
常遇春帶領三十名猛士直接沖向主將的帳篷,殺死了衛兵,活捉了周軍大將。
等待救兵隨時準備突圍的徐達發現北面及西面敵營火光衝天,明白救兵到了,乘機向西殺出了牛塘村,順利越過南支河。
常遇春帶領3000士卒擊潰周軍一萬人的包圍圈,殺死殺傷敵兵1000餘人,活捉了主將,解救了徐達。朱元璋聞訊后心生歡喜,發現常遇春很有作戰指揮才能。隨後,把他叫到應天府,給予嘉獎,並把組建的第一支馬軍交給他統領,平時作為機動部隊。
六月乙亥(二十六)日,朱元璋考慮到由北而南一條線下來所佔的鎮江路、溧陽路、廣德路、長興州地盤已經和東邊張士誠的地盤(常州路、湖州路)交界,因此派遣儒士楊憲向張士誠恭送一信。
朱元璋在信中寫道:「過去(東漢初年),隗(wěi)囂稱雄,現在足下也在姑蘇(蘇州)稱王,事勢相等,我十分為足下高興。與鄰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轄境,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裡十分仰慕。希望今後吾能互通信使,勿被讒言所惑,致使產生邊界糾紛。」
隗囂(?-33年),字季孟,天水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出身隴西大族,青年時代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王莽的國師劉歆聞其名,推舉隗囂為士(國師的屬官)。劉歆(xīn)死後,隗囂回到鄉下。
隗囂的季父(叔父)隗崔,素來豪爽俠義,得到眾人擁護。聽聞劉玄稱淮陽王,立更始元年(23年),王莽叛兵連連戰敗,於是就與兄長隗義及上邽縣(今甘肅天水市)人楊廣、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人周宗謀划起兵,響應劉玄,興漢滅莽。
隗囂制止說:「夫兵,凶事也!吾族有何罪?」
隗崔不聽,於是聚眾數千人,攻佔郡城平襄(今甘肅通渭縣),殺了王莽的鎮戎郡(治所平襄)的大尹(郡首)。隗崔、楊廣等認為舉事宜立主以統一眾心,都說隗囂素有名氣,喜愛經書,於是共同推舉隗囂為上將軍。
隗囂辭讓不得,就說:「諸父眾賢不衡量小子,必能聽囂言者,乃敢從命。」
眾人都說「諾」,表示同意。從此,隗囂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之王。后歸附淮陽王劉玄。
張士誠看了朱元璋的信很不爽,扣住楊憲不放,也不回信。
1356年秋七月己卯朔日(初一),在各位文臣武將一再建議下,朱元璋自封吳王。以元廷集慶路(今南京)行御史台作為王府,尊奉「宋國」龍鳳元年為正朔①。
此時,朱元璋先在應天府設置江南行中書省,建立省級政權。任命人員的官職基本上借鑒、參照元朝的官職。
在元廷,行中書省的一把手是左、右丞相(職俸正一品,掌銀印),右相高於左相。無右相,左相說了算,統領全省軍政官員,總領行省的所有軍政事務。
「宋國」政權得知消息后,順水推舟,以「宋帝」(小明王)的名義下詔,任命朱元璋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元廷職俸從一品)。
朱元璋不喜歡這種任命,但是畢竟還遵循「宋國」的年號,打著「紅軍」的旗子,因此不便拒絕,也不宜自封丞相。於是宣布:自兼總領行中書省事,李善長、宋思顏為參議(元廷參議中書省事,職俸正四品)。
行省下設左、右司。
李夢庚、郭景祥為左、右司郎中(元廷職俸從五品);
侯原善、楊元杲(gǎo)、陶安、阮弘道為左、右司員外郎(元廷職俸從六品);
孔克仁、陳餋吾、王愷為左、右司都事(元廷職俸從七品);
王璹為照磨(元廷職俸正八品),欒鳳為管勾(元廷職俸正九品);
行省下設都鎮撫司,總領應天府禁衛親軍。
孫餋浩為都鎮撫(元廷上萬戶府鎮撫司鎮撫,職俸正五品)。
行省下設提刑按察使司,負責司法。
以王習右、王德芳為僉事(元廷職俸從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下設理問所,掌管勘核刑事案件。
以劉禎、秦裕為理問。
此外,以夏煜(yù)、韓子魯、潘庭堅為博士(元廷國子學博士,職俸正七品)。
朱元璋還設置了軍事機構江南行樞密院。任命元帥湯和代理行樞密院同僉(元廷職俸正四品)。
設在太平府(今當塗縣)、江淮府(今鎮江市)的行樞密院後來改為分樞密院。
設置吳王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任命馮國用為都指揮使(元廷職俸正三品)。
都指揮使司下設左、右翼元帥府。任命陸仲亨為左翼元帥府統軍右副元帥,華雲龍為右翼元帥府統軍右副元帥。唐勝宗、張彪、陳兆先、王玉、陳本、徐大興、張斌等分別為兩翼領兵副元帥。
左、右翼元帥府下各設五部(左、右、中、前、後部)都先鋒。以陶文興、陳德、胡大海、王弼、張龍、王志等為都先鋒。
不久,任命馮國勝為都指揮使司僉事(元廷職俸正四品)。
行御史台的房屋並非金陵最好的建築,朱元璋選擇它作為王府是因為靠近西華門(即水西門),秦從龍定居在西華門附近的禮賢館。
西門外矗立著一根六朝經典藝術品——華表,高15.62米,故水西門又稱西華門。這根華表至今還在,柱頂雄踞著一頭辟邪,現為南京吉祥物。
朱元璋經常拜訪秦家,一些要事也與他商量。有時還以書信提出問題請教,每次的信封均用漆封口。秦從龍複信也以漆封口。吳王左右隨從都不知道信中的內容。秦從龍生日之際,朱元璋和世子皆以厚禮饋贈,有時則到其家當面祝賀,參加宴飲。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冬,秦從龍的兒子離世,他悲傷地向吳王請假告辭,返回鎮江。朱元璋一直送他到城郊。不久,秦從龍病故,享年
70歲。那時朱元璋正在督軍,已到鎮江。他聞訊深感意外,到秦從龍的靈堂祭拜時,悲從心起,忍不住哭泣。隨後厚恤家屬,命令鎮江有司(有職權、具體辦事的官吏)料理葬事。
當初,秦從龍到金陵結交朱元璋后,向他推薦了一個叫作陳遇的教授。
陳遇,字中行,先世曹州(今山東曹縣)人。高祖義甫,宋翰林學士,徙居建康(今南京),子孫因而居住金陵。
陳遇天資沉潛,好學博覽,精象數之學。元末為溫州路儒學教授(正九品),不久棄官歸隱。學者們稱其靜誠先生。
陳遇拜見朱元璋后,經過交談,朱元璋大悅,遂留下參與政事。兩人時常密議,日顯親密信任。隨後,正式發書聘之,並以伊尹、呂不韋、諸葛亮比喻陳遇。
不料,當朱元璋自稱吳王,授予陳遇供奉司司丞一職時,他竟然推辭不為。
朱元璋開國后,三授其翰林學士,陳遇皆辭不為。後來賜其肩輿(轎子)一乘,衛士十人,保護陳遇出入。這個待遇,歲數較大的陳遇倒是願意接受。
一般人認為這是大明皇帝的恩寵,實則是朱元璋因受教於他,以表感恩。陳遇雖未當官,朱元璋遇到某些隱秘的為難之事亦請教於他。
明洪武三年(1370年),陳遇奉命到浙江廉察民情。返回后,朱元璋賜給金銀玉帛,授予他中書省左丞(正二品),陳遇推辭不就。第二年授予禮部侍郎(正四品)兼弘文館大學士,他還是推辭。
西域進貢良馬,陳遇引用西漢的典故進諫。朱皇帝任命他為太常寺②少卿(從四品),陳遇堅決推辭。強迫他,也不同意。最後任命為禮部尚書(正三品),依然堅決推辭。朱元璋沉思良久,似乎理解,順從了他,從此不再強迫他做官。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朱元璋想與周王張士誠相安無事,張士誠卻不容朱元璋在他身旁一同享福。
1356年七月辛巳日(初三),張士誠派遣水師逆流而上,攻打鎮江。秦淮翼統軍元帥俞通海帶水師迎敵交戰,結果在一個叫作龍潭的江域戰敗。
朱元璋得知戰況后,打開地圖仔細查看常州城的方位。接著詢問宋思顏有多遠,得知只有80多公里的路程。
於是,寫信告訴徐達說:「張士誠起(出身)於販鹽,譎詐多端。今來寇鎮江,是其交(交往)已變,爾當速出兵攻毗陵(常州的西晉古名),先機進取,阻其詐謀。」
朱元璋這一招既有圍魏救趙的作用,還有更深的戰略意圖。
再說七月份,「周國」統軍元帥張士德率領大軍攻佔了江浙行省治所杭州路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尊達實哩戰死,丞相達實特穆爾逃遁,萬戶普賢努及民兵元帥楊諤勒哲戰敗撤走。
九月戊寅朔日(初一),朱元璋到江淮府(鎮江)巡視。進城后先拜謁了孔子廟,給全城的儒士儒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儒士紛紛追隨。接著,他分別派遣城裡的儒士到江淮府所轄各鄉,告訴鄉長、里正,繼續安心農桑。然後要求修築城牆、開挖濠塹,命令總管徐忠在鎮江西北長江的金山設置水寨。以便扼阻鎮江下游來犯之敵。安排好這些事情后,朱元璋返回應天府(今南京)。
註釋:
①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換代,皆要確定新的年號,故要改定正朔。
②太常寺:中央政權機構「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太常寺掌宗廟祭祀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