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立名
劉宏的聲音,當屬恢弘大氣,但此時在劉備耳中聽去,卻是有些尖銳刻薄。
長久沉默中,劉備保持著躬身行禮之態,他沒有抬首看天子劉宏,但劉宏的低吼咆哮,一連串發問之下,他忽然有些失望。
這種失望,絕非一兩句能形容,而在失望之後,帶來的是深深地疲憊感。
今歲,已是他重開的第五年,五年之內,來到了明知是漩渦中的雒陽,於先祖所賜寶物中,來尋找能改變大漢未來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的契機。
他經歷過無助、彷徨,又重新振作。甚至籌建大漢「新黨」,即以匡扶漢室為基石,團結能團結之屬,改變朝中腐敗亂象。
倒頭來,卻發現,大漢之變革,最需要改變的,乃是天子劉宏,最難改變的,也是天子劉宏。
如果將今日大漢,比作生病之病患,天子劉宏雖說不是根本病因,卻是主要病因。
有過皇帝經歷,在廣泛見識之下,劉備能理解少年劉宏,想將權力抓在手中的想法,但並不認同劉宏做法。
治理一國,百姓為基,絕對不能以犧牲百姓之利益,而滿足個人私慾。劉備經歷過苦難,了解最底層百姓之疾苦,對此感受,尤其深刻。
他漸漸抬起頭,劉宏猙獰之面孔,處於一畔的大宦官曹節,以及剛剛進來的宦官趙忠,各流露出欣喜自得之笑,全以映入了劉備眼帘。
自然也有皇宮之內,其餘侍從,面向天子劉宏,獻媚的眼神。
所有人中,唯一劉備直起了身子,他面向憤怒的天子,又一禮,道:「陛下以為末將有罪!
那麼,末將便有罪罷!」
劉備禮從盧植,這些年來,每逢休沐間,不忘學業,又跟著蔡邕、楊彪,鄭玄求學過,禮儀周到,無可挑剔。
這等正經且嚴肅的模樣下,劉宏心情可想而知。
在曹節等人,前番多次彈劾下,加上雒陽城內的一些奏報,劉宏這次本就是問罪於劉備,而後拔出劉備背後之一連串人物,也是中常侍曹節認為的不穩定因素。
之所以不直接拿下劉備,主要原因在於,劉備為人處世之下,早在世家大族之內,編製了一張可以護衛其本人與身後黨屬的大網。
劉宏寵幸宦官,與朝臣相抗,內耗外,可不正是為了減弱,那些拉網之人的權勢。
今日相見,萬萬沒想到,在京師之內,得授聖賢之學,名聲頗佳的劉備,會顯露出如此「無賴」舉動。
早知劉備亦屬大漢宗室,劉宏氣極反笑,這劉玄德,可是有太祖高皇帝之風乎?
「來人吶,將劉備,為朕押入大牢!」
劉備入獄了。
消息是在劉備往廷尉大獄路上傳開的,等劉備到達廷尉大獄門口時,此地已經被雒陽百姓,及城中士子所堵住。
放眼看去,萬人空巷。
但人群再怎麼洶湧,皇命之下,劉備終被押入大牢。
數年來,同袁紹私下養士不同,劉備更喜歡在家庭之外,接濟普通人。
這等做法,為他名聲的傳揚,非常緩慢。但日積月累下,在雒陽市井,雒陽百姓,遊學雒陽的寒門士人中,劉備甚至成為了仁義的化身。
於士人新作評選中,劉備、袁紹、曹操等八名青年俊賢,各以能耐,同時被評為「八進」。
進,進取也!
此中八人,各行其事,彰顯興大漢之心,隱約成為年輕人的榜樣,並於天下傳播開來。
大儒弟子,
漢之宗室,「八進」之一,這一個個名望加起來,每一個就是一個不小的力量。
何況,劉備背後,還靠著最龐大的士人階級。
於當天夜裡,高高在上的大漢天子劉宏,就感受到了各方面的壓力。
首先收到的,乃是朝臣威壓。在劉備下獄事上,甚至不需要盧植、楊彪等國之重臣,率先出面,以尚書台,御史台等處,送來的奏本,就已經快將劉宏給淹沒了。
劉備下獄,當然不能同當年李膺等人,為處死相比。
朝堂上的壓力,劉宏並不懼之,甚至朝堂上鬧騰的越歡,他隱有作對想法。士人本該是他維護統治之工具,可劉宏性情中,隱約將士人視作了敵人一般。
可在朝堂之外,雒陽百姓的大規模請願,卻是劉宏沒有想到的。
「劉玄德,年才弱冠剛過,於民間,竟有如此威望?」
私下裡,與中常侍曹節等人談話時,劉宏難掩驚色。
曹節則是嗤之以鼻:「愚民罷了,劉玄德不過如此。」
劉宏對曹節的言語,也是認同,他為大漢天子,百姓以為駕馭之民,有種心理上的自信。
在曹節等宦官所率雒陽守城軍隊鎮壓下,城內的百姓,面對正規漢軍,自掀不起什麼浪花。
這樣一來,劉備的名聲,卻是在民間越傳越廣。
在接下來兩年內,為劉宏特別針對,劉備一直處於獄中。
他並沒有頹廢,而是接手先生盧植過往曾做過的事,修書,著書。
這是劉備第一次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研究學問,過往進學,他多少摻雜著一些功利性。
這一次,在潛心學問之後,劉備發現,曾思索過的東西,再次思考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意義。
獄長崇敬劉備名聲,見劉備刻苦,又於盧植等朝中重臣照料下,早在劉備入獄之初,即單獨騰出了一件牢舍。對於宮外的劉母,有同門高誘等人照料,生活還算安寧,每隔一段時間,甚至能來探望兒子劉備。
而今看去,劉備所處整個牢舍之內,於書架上,擺滿了竹簡。
竹簡所書,多為劉備在學問方面的個人見解,其中包括吏治、民生、軍事等各個方面。
中平二年(184),即便有劉備的多方提醒,黃巾之亂,終還是到來了。
天子劉宏,憂心手中權勢不穩,免除絕大部分人的黨錮。
被禁錮的黨人,終得以能再入仕。
同年,劉備帶著他的書籍,走出牢獄,且向天下傳去。
這一出獄,再面向的,乃是熟悉又陌生的千瘡百孔之大漢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