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佳偶良緣天定 乞過以求太平
五原縣至泰山郡路程之遠更甚於雒陽,眾人又不必急於趕路,因此待蔡氏幾人行至,已過去三月有餘。
羊續與蔡邕有近十年未見,聽人報蔡邕來訪,喜不自勝,掃榻相迎。
一番寒暄之後,羊續聽完蔡邕遭遇,笑道:「蔡公可知,中常侍王甫日前被酷吏陽球拷打而死,二公之憂已解,可安心矣。」
且說,羊氏乃名門望族,世代居於泰山郡平陽縣,遂被人稱為泰山羊氏。羊氏先祖羊侵於漢安帝時任司隸校尉,其子羊儒於漢桓帝時擔任太常,乃九卿之首,均為兩千石大員。羊續乃羊儒之子,羊侵之孫,曾任郎中,又被故大將軍竇武闢為府掾,后受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罷官回鄉,禁錮終身,牽連五族。雖遭禁錮,不得為官,但朝中消息卻不曾斷絕,羊續因此得知此事。
蔡邕、蔡質聞言頓感欣喜,便有返鄉之意,羊續勸道:「二公何必心急,我聽二公之言,那陽球曾令人行刺,今王甫已死,陽球仍在,若再行刺,該當如何?」
說罷,羊續見蔡氏叔侄還在遲疑,又勸道:「此番陽球等人雖殺了王甫,然除惡未盡,必遭反噬,二公不妨在寒舍住些時日,定有消息傳來。」
蔡邕聽罷,拱手說道:「羊公言之有理,如此,我等便叨擾了。」
於是,眾人便在羊府安心住下。
羊續有二子,長子羊秘已年過二十,受羊續牽連不能為官,外出遊學去了,次子羊衜,才過十五,知書達禮,是個文質彬彬的少年郎。
蔡氏諸人既在羊府久住,蔡瑜姊弟三人常與羊衜一同讀書,又年紀相仿,不久便熟識起來。
蔡瑜相較羊衜年少幾歲,可得益於兩世為人,記憶超群,已粗通五經,不亞於羊衜,不僅如此,隨父幾千里路走下來,更是見識頗多,射術又好,還能騎馬,令羊衜艷羨不已,讀書空暇,索性每日同蔡瑜一起射箭,二人交情日漸深厚,互稱兄弟。
這日,蔡瑜、羊衜照常去羊府近旁的一處樹林中射箭,來的路上,羊衜神色異樣,欲言又止,蔡瑜看得奇怪,見羊衜不說,也不去問,徑自彎弓搭箭,準備開始練習。剛拉好弦,就聽羊衜說道:「阿瑜,不知蔡氏淑女可有許好親事?」蔡瑜一愣,弦上之箭頓時不知飛哪兒去了。
將手中輕弓拄在地上,蔡瑜面色古怪的看向羊衜,目光在羊衜身上巡視,羊衜被看得窘迫,滿臉通紅。
蔡瑜這才故意問道:「不知兄長說的是哪位淑女?此言又是何意?」
羊衜有些不敢看蔡瑜,口中卻飛快答道:「乃長女,蔡琬小姐。」
蔡瑜心中暗笑,面上卻不顯露,說道:「我阿姊尚未及笄,自然是尚無婚約在身。」
羊衜聞言喜形於色,不能自持,半晌才故作冷靜道:「我只問問,別無他意,阿瑜無需介懷,快射箭,射箭!」
漢代普遍早婚,女子十五、男子二十視為成人,但一般來說,成婚年齡都要早於標準年齡。例如,漢景帝是漢文帝的第五個兒子,僅與文帝相差15歲,建安五年(200年)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彼時夏侯氏只有十三歲。此等實例,史書所載,不勝枚舉,可見當時嫁娶觀念。
此外,漢代雖然男尊女卑,婚姻也要遵循父母之命,但還算比較尊重男女雙方意願,只是不能私配,要遵循流程才合乎禮儀。
蔡琬生於延喜九年(166年),如今已是豆蔻年華,相貌秀麗,聰慧有才,
溫婉知禮,羊衜與其相處多日,心生好感實屬正常。
羊衜出身名門,才華出眾,相貌不俗,人品、性格都無可挑剔,蔡瑜見他對阿姊有意,倒也樂見,若阿姊不反對,有心推一把,玉成此事。
當日用罷夕食,蔡瑜故作無意的問蔡琬:「阿姊,我等居羊氏日久,不知阿姊覺得羊衜此人如何?」
蔡琬不疑有他,奇道:「我見阿弟與羊公子交往甚密,怎來問我?」
「弟雖以兄長視之,只恐一葉障目,願聽阿姊之見,以免有失偏頗。」
只聽蔡琬答道:「我觀羊公子有君子之風,以阿姊看來,可為良友。」
蔡瑜「唔」了一聲,忽的又問:「可為良友,卻不知可為良配否?」
蔡琰也在一旁,聽蔡瑜此問,噗嗤笑出聲來,蔡琬羞惱,喝道:「阿弟討打!」,伸手來打蔡瑜。
蔡瑜於是將今日之事說與蔡琬聽,蔡琬聽罷,俏臉泛紅,不與蔡瑜說話,拉著蔡琰走了,蔡瑜頓時心中有數。
歲末入冬,雒陽傳來消息,果然不出羊續所料,陽球被中常侍曹節誣告處死。
蔡邕得知,並不狂喜,對蔡質、羊續說道:「陽球此人氣量狹小,嚴酷嗜殺,曾做下刺殺我叔侄這等小人之舉,卻也嫉惡如仇,有誅殺王甫之功,不失為能吏,如此之人亦被宦官誣殺,朝廷如何能有你我容身之地。」自此,對朝廷徹底失望,再無為官之念。
陽球既死,隱患已盡,蔡質便決意返鄉,蔡邕於鄉中並無牽挂,又欲遠避朝堂,思量之後,遣蔡全陪同叔父回陳留,自己攜子女往南方遊歷。
臨行,羊續與蔡邕道別,蔡氏姊妹已入車內安坐,羊衜面帶不舍,雙眼盯著車廂前的布簾不放。
蔡瑜牽馬來到羊衜身旁,悄聲打趣道:「兄長莫非有一雙天目,能看穿此簾不成?」
羊衜見蔡瑜過來,眼睛一亮,趕忙說道:「阿瑜,你何不勸蔡公多住些時日再走?」
蔡瑜懶得理他,又說道:「弟有一言以勸兄長,若兄長果真對我阿姊有意,家嚴想來不會拒之,當速告與羊公知曉,與家嚴擇期定下婚約才是,若是晚了,倘若羊公應下旁人與兄長的婚事,則兄長悔之晚矣。」
說罷,見蔡邕與羊續敘完話上車去了,便翻身上馬,道了聲保重,啟程往吳郡而去。
一路徐行,蔡邕常見有人三三兩兩於空曠通達之地四面叩首,這些人多是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神情悲苦,口中念念有詞,不禁想到來泰山郡途中也曾見過如此行為,心中起疑,下車去問,有人說是向天乞過,請求太平。
蔡邕嘆道:「百姓之苦不得朝廷解之,只好乞求上天庇佑,百姓又有什麼過錯呢。」
蔡瑜沉默,心中之念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