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過目不忘
《登鸛雀樓》共有四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在後世那個年代,許多孩子還沒到六歲,便已學會了這四句詩。郭三正猶豫著是否立即背出,忽聽陸單身旁那小女孩說道:「陸單,這首詩我以前背過。我得到糖之後,分你一半吧。」郭三嚇了一跳,心想這小姑娘若先背出,我就得不到糖了,情急之下不假思索,倏地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先生,我背會了!」
吳學究正準備講解詩句,忽聽有人說「背會了」,頓時吃驚不小,抬頭一看,說話的竟然是數日前落水的小女孩,當即笑道:「郭三,你真的背會了?」郭三點頭道:「嗯。」
眾孩童齊齊望著郭三,神情愕然。吳學究心想:「這首詩雖然不難,但我還未開始講解,她怎就背會了呢?」正思索間,忽聽一陣悅耳的童音傳來,只見那小女孩站在原地,脆聲道:「白日依山盡..」轉眼間背出了整篇詩句,卻是一字不差。
吳學究頓時呆了。這是他精挑細選的一首詩,連夜抄寫了十餘份,本以為要花半天工夫講解,誰知這小姑娘只瞧了一眼,便將全詩背出。此時看她下巴微揚,眼睛眨了幾眨,神色間頗為得意;吳學究吃驚訝之餘,突然問道:「郭三,這首詩是你剛背會的,還是以前就會背?」
「背會」與「會背」的意思,截然不同。郭三心想:「我若說剛背會的,那豈不成了神童?況且如此一來,還會讓吳學究起疑。」當即答道:「我早就會背了。」吳學究點了點頭,又問:「那你還會背甚麼詩?」他這隨口一問,卻讓郭三愣住了。
其實,郭三會背的詩有很多,但讓她講出具體的某首詩,還真不容易;就好比有人問「你會唱什麼歌?」大多數人都會愣住,但如果問「你會不會唱《青花瓷》」,那就容易回答了。
吳學究看到郭三發愣,以為她只會這一首詩,當即笑道:「郭三,我這裡有另一首詩,你若還會背,我就給你兩塊糖。」說著,從桌上取了一本書冊,走到郭三跟前,翻到第二頁,問:「這首詩你會么?」郭三仔細瞧去,只見紙上寫了「靜夜思」三個大字,她心中一喜,反問:「真的有兩塊糖么?」吳學究笑道:「這是自然。」
《靜夜思》是李白的詩句,不過宋朝有另一個版本,與原文略有不同,例如第一句並非「床前明月光」,而是「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不是「舉頭望明白」,而是「舉頭望山月」。這兩句雖然有些變化,但郭三隻看了一眼,便已牢記在心,遂點頭道:「這首詩我也會背。」又將宋代版本的《靜夜思》也完整地背了出來。
吳學究聽她背得分毫不差,不由得又驚又喜,驚的是,這小姑娘只有八歲,竟然能一字不差地熟背唐詩;喜的是,她小小年紀便如此聰慧,倘若假以時日,定會成為一代才女。
吳學究自以為分析得沒錯,卻不知這小姑娘的來歷極其複雜,他縱是想破了腦袋,也萬難知其究竟。
時至今日,郭三對自己的身世大概知道了一些。歐陽楓來到宋朝只有五日,但郭三已在安養院住了十餘日。不過在此之前,郭三究竟是什麼身世,又有過什麼經歷,卻是誰也不曉,亦即是說,旁人對「郭三」並不了解。正因如此,郭三即使背出通篇的《孟子》,也不會有人懷疑她的來歷,只道這小姑娘是個天才,能夠過目不忘。
吳學究驚喜之餘,又生出好勝之念,當即翻到第三頁,問:「這首詩你會背么?」郭三低頭瞧去,卻是一首孟浩然的《春曉》,心想:「這首詩最簡單,我上學之前就會了。」
正要背了出來,忽見陸單沖著自己眨了眨眼,又偷偷伸出三根手指。吳學究將這小姑娘的舉動看在眼裡,笑道:「好,就如陸單所說,你若會背這首詩,就有三塊糖。」
陸單身邊那位會背詩的小女孩,名叫「衛靈佳」,乃是鎮里一位員外的孫女。在許多人想來,所謂「員外」,無非就是一個有錢的老頭子。然則實情並非如此,只有那些擔任過「員外郎」的官員,才可被稱作「員外」。
這位向員外今年六十二歲,曾擔任過工部的六品員外郎。三年前,向員外告老還鄉,整日在家中戲鳥作樂,雖然過得逍遙快活,卻也多了些煩悶;好在小孫女極為聰明,向員外對她很是喜愛,時常教一些詩詞,但又因孩子的年齡太小,領悟能力欠佳,只能背誦簡單的詩句。在郭三到來之前,向靈佳是唯一會背詩的孩子。
宋朝的孩子到了四歲之後,便會開始接受教育。這種教育在當時被稱作「蒙學」,意為「啟蒙教學」。那些大城市的孩子們,通常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五歲背出詩句實屬尋常。南河鎮地處偏僻,又因眾農戶整日忙于田間勞作,少有時間考慮孩子的教育,因此郭三熟背幾首唐詩,頗出吳學究的意料。
向靈佳原以為自己能得到糖,誰知郭三背詩更快,她當時便有些不服,后又見郭三連續背出兩首詩,頓時驚呆了。郭三背詩的時候,一直在觀察這小姑娘的表情,只見她瞪大了雙目,怔怔地瞧著自己,滿眼的驚訝與羨慕,絲毫不見「嫉妒」或「氣惱」,心想:「這孩子如此可愛,我卻搶走了她的糖,真是不該!」心中愧意陡生。
此時,郭三已背完了第三首詩。吳學究驚嘆之餘,只得伸手探向懷中,誰知摸了半天,僅搜得五塊糖,他暗叫一聲慚愧,心想:「今天原本帶了六塊糖,若非我在半路上貪嘴吃掉一塊,便可順利兌現承諾了。」
郭三毫不在意,伸手接過那五塊糖,將其中一塊放在向靈佳的桌邊,沖她微微一笑。向靈佳頗感意外,當即回以微笑示謝。吳學究看得暗贊不已,尋思:「郭三雖然只有八歲,但她既聰明又懂事,與尋常孩童截然不同,這當真是奇了。」又問:「郭三,你還能背幾首詩?」郭三心想:「我會背一百多首詩,但如果我說了實話,難免會嚇到吳先生,況且以後也不易贏得糖了。」當即答道:「我只會背這三首。」
吳學究聽得將信將疑,暗自想道:「她聲稱自己只會背三首詩,卻又剛好是詩集的前三首,世上哪有這麼巧的事?難道她家裡也有一本同樣的詩集,卻只學了前三頁?」想到此處,似乎又明白了些。
散學之後,郭三將兩塊糖分給王淡與范去胡,又將另兩塊送與陸單和花九九,她自己卻未留一塊。花九九過意不去,跑回屋內取出珍藏多日的一粒糖,送給了郭三。
第二日,吳學究依然帶了糖果,但此次背誦的不再是五言詩,而改為七言絕句。郭三每次背詩前,都會觀察一下向靈佳的表情,只要她稍有嘗試的舉動,便會將機會相讓,誰知向靈佳只會背五言詩,對於七言絕句絲毫不懂。如此一來,郭三就不再有所顧忌,裝模作樣地默記一會兒,又背與吳學究聽。
吳學究震驚之餘,實在想不出任何理由解釋此事,只覺得這小姑娘就是個神童,否則她怎會過目不忘?
如此過了四日,吳學究挑選的詩越來越難,越來越深奧,甚至有幾首生僻的詩。與此同時,獎勵規則也有了變化,糖塊的數量從三粒開始,一直上升到十粒。然而此時的郭三,不僅記憶力極佳,更有著成年人的領悟能力,當真是耳聞則通,過目成誦,竟然在短短的四日之內,「背」會了十八首唐詩。
郭三每贏得一次獎品,便會平均分給每位孩童。如今的她,儼然已成了女英雄,甚至一度忘了自己的本來身份,開始變得飄然自得。
吳學究總共買了一百粒糖,原想著足夠三個月之用,誰知僅僅過了四天,便已全部散盡,當真是「天生學究必有用,百糖散盡還復來」。第五日的上午,吳學究再次買了一百粒糖,再次抱著糖袋進入學堂。
眾孩童又是一陣歡呼,以為能再次吃到糖,誰知吳學究改了規矩,只聽他說道:「今天不背詩了,改為寫字。誰能正確無誤地寫出整篇《登鸛雀樓》,便可得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