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手起家
王小飛開始打聽和研究韋國明是如何創業,並雄霸一方的。
三大石油公司擁有十個加油站,還有「果園」的中轉油庫,是當地做柴油批發最大的企業,所以業內人事稱韋國明為「油王」。
入職的第三天,王小飛才遇見韋國明。韋國明穿著白色的長袖襯衫,個子並不高,身材有點微胖,不過皮膚特別好,特別白,在男人中特少見,臉上經常掛著微笑,沒有什麼大老闆的架子。
據說,韋國明是白手起家,16歲就出來打拚,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已經打拚了十多年,在當地商界很有名氣之人。不過,他行事很低調,圈子外很少人認識他。
1962年某天,韋國明出生在一個七八個小孩的大家庭,是當地貧困戶。正因為小時候特別貧窮,所以韋國明非常的勤快,對財富的渴望遠超一般的農民。只要有能賺錢的門道,他都會去琢磨,並且馬上做出行動。
1980年,韋國明所住的村子離鎮區很遠,村民去鎮里趕集需要一整天時間,只有每月1號、4號、7號、11號、14號、17號、21號、24號、27號市集才開市,村民去買日常用品很不方便。
韋國明很有商業頭腦,他觀察到這一點,他想:「可以去供銷社批發一些日常用品,然後在村子裡面販賣,應該是一筆很不錯的買賣。」
80年代的物質很匱乏,只有國營供銷社才有物資的配售。想要去供銷社配售商品,必須得村子開出的介紹信,以村子的名譽去提貨。在這點上,韋國明沒少花心思,幾經硬磨軟泡村裡開介紹信的領導,終於拿到了介紹信。
在市集開市的某一天,韋國明收集好家裡緊存的一點錢,決定去供銷社配貨。
當時的韋國明只有1米6高,又瘦又小。供銷社的售貨員看見他時,還意為他是過來玩的小孩,說道:「小孩過來,給你一顆糖吃。」
售貨員再問道:「你來這裡幹什麼?」
韋國明笑著說:「我是來批發一點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的。」
售貨員說:「那叫你經理過來吧。」
韋國明說:「我…我就是經理,這是我的介紹信,我是代表村子來批貨的。」
售貨員看了他一眼,覺得很驚訝,然後說:「你到那邊去開單,然後再過來找我配貨。」
售貨員認為他是鬧著玩的,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穿著衣衫襤褸,腳上穿著一雙人字拖鞋,哪方面都不像是來做生意的人。
韋國明真的跑到開單處,交上介紹信,開好提貨單,並付過錢。這時候,售貨員才把他當作一位小老闆來對待,給他配貨。
售貨員邊配貨邊低咕著說:「這麼小就出來做生意……」
韋國明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他,他一心想:「只要把這些東西挑回村裡,能賣出去賺到錢就可以了,這就是我的夢想。」
等肥皂,牙膏,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都配好后,韋國明簡單做了一下打包,麻利地拿出扁擔,挑起貨物就往家的方向走去。
回村的路基本上都是泥巴路,很多坑坑窪窪的,非常的難走。韋國明走了15公里的泥路才回到新馬村,腳底都磨得隱隱作痛。正因為路難走,才有韋國明的商機。
第二天,韋國明在村口擺了一個小地攤,把昨天從供銷社配來的商品都擺在地上,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個小地攤。接近中午時分,村民都經過村口回家吃飯,會在小地攤前停留,並選購一些商品,韋國明的生意特好,很快手上的商品賣得七七八八了。
韋國明的商機就是為村民提供一種方便,節省去鎮上購買商品的時間。小地攤上的商品價格比供銷社的要略高一點,村民也願意接受。
擺過幾天地攤后,韋國明會根據村民的不同需要,盡量優化他提供的商品,小地攤生意越來越好。每隔兩天來回走30公里的泥路去配貨,把人字拖鞋都磨破了他也不介意。他正為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暗自竊喜。
不過,有些危機正在醞釀著,不遠處有一雙眼睛一直觀察著韋國明的所有行動…
============================
創業商機啟示二:
7-11便利店的商品比沃爾瑪大超市的要貴一點,但生意也特別好。其實,這兩家企業的經營理念完全不一樣,沃爾瑪大超市提供的是價格折扣優惠,用大包裝的形式批發更多商品。7-11便利店提供的是方便服務,為馬上需要商品的顧客提供方便,這些顧客追求是節省時間,多花點錢也無所謂。
服務定位不同,企業的經營理念也不同。首先是做好定位,再研究如何做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