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你還好意思說孩子!」
姜凌聽丈夫這麼說,反倒要擰他耳朵。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一把年紀了,還鬧小孩子脾氣!」
「是他跟我鬧脾氣!」
蕭斬石反唇相譏。
不過,若是往常,他難免要多抱怨幾句,今日卻出乎意料的,只說了這麼一句,就偃旗息鼓了,反倒坐下來,定定地看著前面,一動不動。
姜凌見他這樣,有些疑惑,問:「怎麼了,你們還出什麼事了?」
「初兒今天道……」
蕭將軍剛講了一句,旋即又搖搖頭:「算了,沒事。」
「怎麼回事,對我,你還有什麼不可以說的嗎?」
「不是。」
蕭斬石籌措語句,終於還是開口道:「也不是什麼大事。只是今日,初兒開口問我,我自己當初都沒讀那些什麼四書五經,又為何非要他讀。」
「這有什麼。」
姜凌不以為意。
「他問,你就告訴他唄。」
「……」
蕭斬石捏了捏鼻樑。
良久,他嘆了口氣:「你知道我不擅長和人談心,尤其還是對自己的兒子。」
那些話,要從何說起呢?
他眼神深邃了三分,只對妻子道:「我蕭家代代習武,我蕭家的男兒,從未有過不上馬背、不拿刀戩、不與敵人作戰的。光兒和初兒,本來也都應如此。」
「當年我父親共有七子,其實也不是人人都天生好戰驍勇。我二哥就性情溫和善良,不喜爭執。他生來悲天憫人,憐憫世間所有生靈,戰場上血肉之軀的殺戮對他來說過於殘酷痛苦。他曾對父親說,他不想習武,也不想殺人。他對丹青之術有興趣,日後想當個畫家。」
「我父親拿棍子打他,拿皮鞭抽他,逼他上戰馬。」
「後來二哥死在昌平川一戰中。他依照聖令率軍殺入敵營,可朝廷卻臨陣退縮,原本說好的兩個增援都沒有來,導致他被孤軍困在敵陣里。」
「道盡途窮之際,他帶著僅存的十五個將士,提刀死戰,斷臂仍殺敵二百,誓死不讓敵軍過最後一道關卡。」
「後來他被敵將擒住,任對方威逼利誘,一句求饒的話都沒說,反往敵將臉上吐了唾沫,最終被亂劍砍死。」
「若不是二哥當時極力支撐,托住敵軍,我苟活不到今日。」
蕭斬石嘆了口氣,又說回自己的兩個孩子——
「光兒在沙場上出生,我後來幾次短暫的出擊迎戰,也次次都帶著他。」
「他自幼跟著我走南闖北。他很聰明,槍和刀都用得好,還很像你,擅長射箭,小小年紀已經開得動近八十磅的弓,騎在馬上仍能百步穿楊。」
「十二歲那年,他忽然跟我說,他將來想要繼承祖上衣缽,當個保家衛國的將軍,重振蕭家軍。」
「我二話沒說,拿起馬鞭就抽了他一頓,逼他從馬背上滾下來。」
「當年的事,對我影響太大了。」
「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來武將不是只管把仗打贏就好的。如果在朝堂上沒有後盾,沒有信得過的盟友支持並保證安全,那在遙遠的邊關作戰,猶如將毫無防備的後背露給毒蛇,隨時都有可能被人捅刀子。」
「唯有先紮根於前朝,才有可能在遠方作戰,才能保證自己離開時沒有後顧之憂。若是前朝沒有改變,那在戰場上表現得再英勇,殺得敵人再多,也只不過是更快招致殺身之禍而已。」
「我等一生殺敵無數,只為保衛家國,令同族可以平安。若死在敵人手中,算死得其所,問心無愧;但若死在自己人手中,那實在是含恨而終,死不瞑目!」
「所以,在保證前朝無憂之前,我決不允許我的孩子再從戎!」
「但坐以待斃不是我的性格,我不想等。我要送我的孩子去穩定前朝,正好聖上重文抑武,走仕途反倒能走得更遠。如此,我便將他們都送去讀書。」
「沒想到光兒著實是個倔脾氣。我揍他、打他,他居然能硬咬著死不鬆口,反而試圖還擊。」
「好在他後來漸漸大了,逐漸能看得清朝中局勢,看得清武將的處境了,這才屈服,老老實實地去了國子監,如今也有點文人的樣子了。」
「倒是初兒……」
說到這裡,蕭將軍一副無奈的樣子,搖了搖頭。
「初兒他自小在梁城長大,養尊處優,性子也不太像我,倒常讓我想起當年的二哥。」
「我本以為他這樣,讓他讀書能容易一點,最初將他送去書院,他也沒抵抗,老老實實去了。雖說他書一直沒讀得太好,反而總擺弄那些亂七八糟的小玩意,但我本來也沒指望太多,只要他能讀個大概,將自己搞得像樣點,以後我總能走走門路,給他蔭個官做做。」
「萬萬沒想到,這麼個懶散隨便的小子,為了他那些小玩意,居然能叛逆成那樣!」
想起當年,蕭將軍的語氣不由激烈——
「這小子和他哥不一樣,他知道自己不禁打,不能和我死磕硬撐,就當起游兵來!居然跟我大吵一架就跑了,一溜煙跑到山上,抓都來不及抓,像根滑不留手的泥鰍!」
「也是我的失誤。我一開始以為他沒吃過苦,在山上撐不了兩天就會自己下來,便擺著架子沒去找他。誰能想到這逆子還真能憑自己在外面住下來,還一住好幾年!」
「我這才意識到,是我小看了這小子,他也是根硬骨頭。」
「只是這時再要去逮他,實在有些難了。」
說著,蕭將軍捏緊鼻樑,閉上眼,滿臉痛苦的樣子。
夫人拍拍他的胳膊,毫不猶豫地數落他道:「要我說,就是你的錯!這也要那也要,可不把孩子都逼壞了!」
蕭將軍:「……」
姜凌偏了偏頭,有些疑惑地說:「你們關內的人真怪,總想事事都計劃好,偏離小半寸都要氣個半死。但人的命運哪兒能是計劃得出來的?我小時候還以為自己會一直牧羊,長大再找個有羊的異性,把羊群擴大一倍,我們再生幾個小孩,幫著一起牧羊,把羊群變大變多呢。」
蕭將軍:「……你怎麼從小就滿腦子都是羊。」
「我很喜歡羊啊!從小就喜歡,現在還喜歡!要不是我也喜歡你,而且現在暫時喜歡你勝過喜歡羊,我才不會來這裡。」
姜凌耿直地說。
「如果日後我哪天不喜歡你了,我就找匹馬,騎回雍州去牧羊。」
饒是二人早已一把年紀,老夫老妻了,蕭將軍聽到妻子這麼露骨的說話方式,還是不禁老臉一紅,一時憋不出話來說。
姜凌倒並未感到哪裡不對,反而搭上他的肩膀。
「你不要想太多了。」
「在我們那裡,小孩子就像牧草一樣,太陽一曬,雨一澆,自己就能長出來。一開始可能長得不太好,但草碰了樹,自己就會拐彎,碰了石頭,自己就知道換一個方向紮根,哪怕長得再奇形怪狀,最後總能見到陽光的。」
「人干預得太多了,草長不成原來的樣子,人也累得慌,有什麼意思呢?」
*
另一邊。
「少爺,你要的書,我都給你搬來了。」
臨月山草廬內,五穀抱著大堆的舊書進來,因為太沉,他搬得滿頭大汗,放下時還「嘿」了一聲。
謝知秋「嗯」了一聲,走過去看五穀搬來的藏書。
蕭父的突然來襲,為謝知秋敲響了警鐘。
她本來相信了蕭尋初的說法,以為住在這山上,短時間內是不用見外人的,至少絕沒有這麼快。
可是蕭父突然上山,證明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日後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需要以蕭尋初的身份去應對過去認識他的人,這次是順利混過去了,但下次不一定,必須未雨綢繆。
首先,她必須弄清楚,蕭尋初這些年在山上,到底是在搞什麼。
這簡直是蕭尋初身上最大的標誌和謎團,但凡是個人就要說一說,若是她對此一問三不知,未免太可疑。
除此之外……其實謝知秋自己,也有點好奇。
在謝知秋看來,要了解一個人,莫過於去看對方的藏書。
從藏書里,可以充分了解其主人的性格、興趣、生活習慣等等,尤其是蕭尋初做這些事,他不可能一點書都不看。
謝知秋繞著書籍走了一圈。
這草廬里書的數量,遠比想象中多。
傳聞蕭尋初和住在這裡的怪人們都不學無術、無所事事,但看這堆書的數量,倒不像如此。光是這個藏書量,就不是所謂的紈絝子弟會有的,更何況這些書大多破舊,顯然是經常有人在翻的,並非拿來撐門面的裝飾品。
而且,令謝知秋格外驚訝的是,這裡的書籍,她竟大多沒見過,極有可能是孤本,且其中竟有不少是竹簡,一看便知年代久遠。
要知道她自幼嗜書,有名門謝家背後的百年藏書做支撐,又曾赴白原書院讀書四年,在書籍方面,她是有一定自信的。
謝知秋心裡驚訝,但表面並未顯露,反而從容地摸了摸書皮,對五穀道:「確實都在這裡了,多謝你,你去歇著吧。」
「少爺對我還謝什麼?」
五穀一笑。
他看著那些書,略有遲疑:「不過……」
謝知秋問:「不過什麼?」
五穀道:「現在邵學諭病逝,葉公子宋公子都下山了,光憑少爺一個人守著這堆書……」
他面上欲言欲止,但說到一半,最終沒有說下去,只搖搖頭,改笑道:「沒什麼,少爺先好好休息吧。」
言罷,他走了出去。謝知秋盯著他的背影。
這些日子,謝知秋也差不多摸透了五穀的性子。
這小廝尖眉細眼,相貌平平,但做事很快,乍一看是個沒什麼特色的普通人。
但實際上,他不該說的話一句不說,不該問的事一句不問,平時明明會和「蕭尋初」開玩笑打趣,像關係大大咧咧的主僕,可謝知秋觀察下來,卻發現他絕不會真的說出任何一句冒犯蕭尋初的話,無論吩咐他什麼,他都會儘快盡善地完成,在大事上口風也很緊,恐怕實際長了七巧玲瓏心,是個相當聰明的人。
用這樣的人,平時應當會相當舒服。
只要他真的站在自己這邊。
謝知秋收回目光,又去看五穀搬來的書。
她是愛書之人,很容易就會被書吸引。
她的手一一撫過書面,粗粗翻了幾本。
這些書她大多未讀過,只淺淺一翻,便發現其中理念高深。
謝知秋其實對這有些興趣,但細讀需要時間,目前只能先擱置。於是她讀幾頁便放下,又換下一本。
這時,她的手定在其中一本線裝簿子上。
只見這書書面破舊,書籍上的線繩都起了毛邊,與其他書想必,它明顯被使用的次數更多,看磨損情況,只怕是其主人日日在讀的。
謝知秋心間一動,隱約覺得自己可能找到了需要的東西,便將它拿起來,翻開——
書頁上,熟悉的字跡撲面而來,幾乎一瞬間,便讓謝知秋彷彿回到了十歲那年,每天守在棋室外面等待書信飛入牆中的日子。
——這是蕭尋初的字。
她本以為多年不曾來往,當年情感早已稀薄,可這一刻,她才發覺,這段回憶在她內心所佔的分量比她想象中要大。
謝知秋微微走了下神,然後眼神一晃,集中精神,去看這本簿子上的字——
果不出她所料,這本書,正是蕭尋初本人的手記,記錄了他每日所謂的「鑽研」成果,也就是這些年在外人口中,那些「不務正業」的東西。
了解一個人的生活,還有什麼比看他本人的記錄更好呢?
她就地坐下,一目十行地閱讀——
誰知,這一讀,謝知秋臉上就露出驚訝之色。
她本是想從這手記內容中找到蕭尋初本人生活的蛛絲馬跡,可看著看著,反倒被其中內容所吸引,愈發認真起來。
……
*
三日後,謝知秋和蕭尋初如約在月老祠見面。
果然不出謝知秋所料,蕭尋初一說要參拜月老祠,祖母便覺得「她」是有了改變主意的徵兆,歡喜地同意了「她」出門的要求。
剩下的就容易了,等進月老祠后,蕭尋初借口想單獨入內參拜,暫且支開雀兒。
而謝知秋則提前喚走月老祠中的修士,兩人獲得了短暫的說話時間。
一見面,蕭尋初就說了他的決定,道:「我答應你,我們就按你的想法走吧。」
這並非是一時衝動,亦或是沒有主意下的順手推舟。
蕭尋初仔細思考了三天。
其實他現在想到按照這條路走下去、意味著他和謝知秋最終會成婚的時候,面頰還是止不住要冒熱氣,但是他趁自己頭腦沒有發熱的時候,也進行了深入地考量。
不得不承認,謝知秋一開始提出的就是最好的主意。哪怕這一路未必沒有困難要克服,但一旦達成,就能最大限度規避未來的風險。
她可以說是選擇了犧牲自己的終身大事,來為兩人平安的將來鋪路。
蕭尋初自覺自己在這樁事上佔了便宜,可他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故在注視謝知秋時,內心充滿敬意。
然而謝知秋反應淡淡的,只是「嗯」了一聲,彷彿這對她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她說:「既然如此,我要儘快開始準備八月的考學。
「我看了一下,你留在草廬中的書,可以用於準備科舉的不多。你身邊錢財也少,難以用於購書。
「下回見面時,你能否從家中帶幾本出來給我?」
這樣的要求,蕭尋初當然答應,忙問:「你需要哪些?」
兩人見面不能引起外人注意,蕭尋初帶書,自然帶不了多。
謝知秋報了三本書名,都是她現在最急需的,蕭尋初當場記在手腕上。
待蕭尋初記時,謝知秋將手伸入袖中,取出一物來,安靜地遞給對方。
蕭尋初記完最後一筆,一抬頭,就瞧見謝知秋遞過來的冊子。
那是他過往不離身的手記。
「這……」
蕭尋初略顯錯愕。
上回見面時,他記得自己並未提起此物,沒想到謝知秋居然會幫他拿來。
謝知秋說:「這應當是你常用之物吧?我看了裡面的內容,後面的筆跡很新。我想你在我家中也無聊,拿來給你,或許能有些幫助。」
「原來如此,多謝。」
蕭尋初雙手去接。
這時,只聽謝知秋說:「原來你一直喜歡這些,我以前都不知道。」
她的語調如一道輕柔的秋風,捲起久遠的回憶,清冷,但竟也溫和。
話語吹入蕭尋初耳中,令他微微出神。
他抬頭,去看謝知秋。
上回重逢的時候,二人相見匆忙,聊的都是最緊要的事,幾乎完全未提二人過往有過的友誼。
蕭尋初也清楚,自己不過是謝知秋人生中一名匆匆過客,對方或許只還記得他的名字。
然而,這一句話,卻將兩人瞬間拉回當年。
彷彿他們還應當是朋友,彷彿他們不曾長久分離,彷彿她本應知道他的喜好興趣。
蕭尋初與謝知秋彼此凝視。
他看到謝知秋的烏眸如秋夜鏡湖,澄澈而波瀾不驚。
他莫名感到窘迫,道:「只是隨意寫寫而已,上不得檯面。」
畢竟是不被大眾認可的思想,他有些羞於在謝知秋面前展示。
然而謝知秋搖了搖頭。
「看上去不像是隨意寫寫而已。」
她說。
「其實這些日子,我讀了你草廬里的書。」
蕭尋初驟然緊張,連握著簿子的手都僵硬了許多。
謝知秋想了想,由衷地說:「不得不說,那些是了不起的思想見地,了不起的知識。難以想象曾經有這樣的學派誕生於上千年前,今日反倒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