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道爭鋒(中)
覺遠大師含笑而問:「既已知道,何不無為呢?」
微愣了下,我輕笑著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道之無為遵循萬物的自然趨勢,遵循萬物自在本性,積極為萬物創造和提供適合其天性生長的平台和環境,豈可與消極避世而不作為混為一談。喪己於物,失性於俗。為外物所奴役而失去清靜,為酒色財氣顛倒而不能獨立,是謂有為。」
「聖人無處而為故無敗,早行打算,未雨綢繆,於事物還未成形提前介入,把道的種子以術的形式耕耘在萌芽里,有名萬物之母也。夫自然者,無為,無有之謂也,無為者,非不為也,不固為也,故能廣。不偏執,不固化,不死板,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務實作為,還好行道。」
覺遠大師微微點頭,說:「道為我用,無為而有的言辭,施主定不是現世道家一脈。天道永恆,人道百念,各有千秋。以老衲看來,在天道規則基礎之上,為適應事物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亦是修身修心、從善積德的悲憫宏願,只是想要實現,卻難如成佛。」
對覺遠大師拱了拱手,我淡淡道:「地藏,慈航因宏願之故而不願做佛,實則泯然成佛也。盤古大神開天闢地,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居中為人,後世焉知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亦有道?人者三才居中,求真一途與那天道有何干係?遵循天道,豈不是自甘下乘,永困於牢籠耳?今日在大師面前裝神弄鬼,揣著糊塗裝明白,實在慚愧!慚愧!還望大師勿要見怪。」
聞言,覺遠大師眉頭緊皺,剎那芳華間腦海似有一道聲音轟然炸響:為人不修人道,參天之規律繁複,悟靈台空空如也,人都沒搞明白,修的哪門子圓滿智慧呢?
足足沉默了一柱香功夫,覺遠大師才緩緩開口道:「兩位施主,不知如何稱呼?」
見覺遠大師換了副平易近人的神態,林老忙熱切介紹道:「在下林樂平,是隱仙派慧劍門的副宗主。」說完,又指了指我:「這位,周聖元周先生,無門無派,是我家沈輔舟沈宗主的摯友。」
迎著覺遠大師和煦的目光,我雙掌合十,點頭問好。
覺遠大師拿起桌上的和氏璧輕輕撫摸,嘆道:「沒想轉眼間,柳劍修已仙逝三年了,他口中時常嘮叨的嫡傳弟子沈輔舟也成了一宗之主。」話落,一道虹芒閃過,和氏璧竟已飛入我的懷裡,覺遠大師看著我的眼睛,說:「周施主上山並非為了道理印證,有事不妨說來,老衲雖老學無成,念句『阿彌陀佛』卻還使得。」
於是,我把柳劍修兵解的真相、聽雪樓大宗正的狼子野心、靈界第七魔天的來龍去脈以及已經做的和將要做的隱去仙霞派、南瓊宮不提,向覺遠大師簡要講了一遍,並且著重闡述了宏觀上「強者邏輯」的道精神內核和微觀上「以進為退」術的策略施展。
這裡面信息量極大,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派內部競爭,而是基於人界、地界、靈界認知的一種自我思考與全盤謀划。
覺遠大師聽完之後沉思了許久,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周施主謀划之縝密,已然勝算在手,一顆懲惡揚善赤子心,老衲亦為之感動。可個別細節處還有待考究:一是適合抱薪救火的打手人選;二是得手之後,又該如何面對地界與靈界的現狀,徹底杜絕修真界可能出現的第二個大宗正隱患呢?」
林樂平隨口一問:「那該怎麼做呢?」
這一問使覺遠大師突然怔住了,
頓然明白這一切周聖元早已有了打算,只是不方便透露而已,是自己多慮了,當下話鋒一轉,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無精氣,無以制月之明,地無精氣無以制山巔鎮焉,人無精氣無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稟陰陽之所運行,故知道之無情,隨機而所化。金丹之道,煉己為先。己煉則神定,神定則氣住,氣住則精凝,民安國富,一戰而天下定矣。」
聽聞覺遠大師一番話,我目露精光,徐徐道:「晚輩以為,下三界的人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思維的生命體;物指構成世界的物體和物質;事指人與人、物與物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下三界中的人,強調被看事物的客觀存在,看物的人是被動的,看到的東西他承認,看不到的東西他不承認其存在,這是它屬性的局限性所在。」
林樂平呆住了,若說覺遠大師一戰而天下定的言說,是贊同周聖元的布局謀划,那此時周聖元關於下三界眾生緯度的定義,則是自己無法理解的認知範圍了。
覺遠大師說:「敢問周施主,中三界的人、物、事,又作何解呢?」
搖了搖頭,我輕笑著說:「非也,中三界乃天、地、人也。天者,事物的局部或整體的形態和外部系統環境;地者;事物的本體結構和機理;人者;有能力往來於事物的內外結構、環境和系統思維的人,能直觀地認識事物的生化過程和運動方向的人。人用中三界的思維看世界,他對宇宙、萬物的看法、角度與下三界的人都不同,問題的提法也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所謂從下三界上升到中三界,是對一事一物的看法,從事物的外部聯繫到事物的內部,以及外部大環境大系統,從整體著眼看局部事物存在和變化的規律,從局部變化規律看事物的存在全過程及其對整體變化的影響。還要深入一層,就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結構中去,看它內部細微的機制和機理。」
「中三界的人看事物是主動的看,要看的事物是被動的。他把事物與天、地、人的變化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天變,地變,人也變,常以無欲以觀其事物的本質,常以有欲以觀其事物的表面。下三界和中三界都有人,這「人」是不同質的人。一個人由下三界升到中三界,要經過一個質變的過程,質變又有整體的質變和局部的質變。」
話音剛落,林樂平著急道:「周先生,那上三界呢?」
「所謂上三界,指廣泛意義上的時間、空間、宇宙。時間者,事物生化和運動的次序關係。在下三界,時間是均勻地流逝著,時間是永恆的,在中三界,相對應下三界而言,時間已不再是均衡地流逝著,而是以變化的形式流逝著,下三界的時間概念只是人心的設定而已,是虛妄。」
「上三界的時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多向的,無處不變處處變,中三界的時間概念在此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特例。」
「空間者,事物的位置關係。在下三界,空間距離是恆定的。在中三界,相對於下三界而言,空間可以延伸、縮小或者彎曲,不再是恆定的。上三界,空間是無限的、變化的、不定的,空間無處不有處處有。」
「宇宙者,宇者為空間,宙者為時間。宇宙表示著事物的時空範疇,是時空的統一體。下三界,時間是永恆的,空間是恆定的,宇宙自然也就是永恆的,這就是一般人所認識的宇宙。中三界,時間不再永恆,空間也不再恆定,宇宙也就隨著時空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開闢道場或穿越平行宇宙才有可能。上三界,宇宙是無限的,宇宙是多層次的,宇宙無處不在處處在。」
覺遠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依周施主所言,上三界才是人的思維最高境界。道祖講述的無邊寬廣玄妙世界,不過是中三界中人對天地、宇宙、時空的臆想罷了,今日實是老衲受教了。」
我雙手合十給覺遠大師恭敬行了一個佛禮,說道:「愧不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