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披著意義外衣的問題
最近工作比較忙,一有閑暇時間便開始思索起了人生的意義在哪裡這般的問題,於是便找到了阿德勒的這本同名的《人生的意義》,雖然書名叫人生的意義,但是書中的內容卻和我所想象中的人生的意義天差地別,我所思索的人生的意義偏向於哲學問題,而阿德勒的這本《人生的意義》卻是實打實的心理學書籍。
這是我所閱讀的阿德勒的第一本書籍,看了看書架里還擱置了一本該作者的《自卑與超越》還沒翻來第一頁,等有空了把這本也讀了吧,言歸正傳,既然是心理學書籍,閱讀其作品之前最好是先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他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觀點,這對於理解書中的內容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也百度了一下阿德勒本人。百度百科里是這樣介紹阿德勒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在上面的介紹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這兩個頭銜尤為矚目,那麼什麼又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呢?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彆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而個體心理學則是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了解完以上知識后,再回到阿德勒的《人生的意義》這本書,本書一共分了十三章,除去第一章序以外,二至四章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基礎概念,第五章講了記憶,第六章說了夢境,後面依次提到了家庭,學校,青春期,犯罪與預防,職業的選擇,人類與同胞,愛情與婚姻等話題。雖然書名是叫《人生的意義》,但書中的內容卻是探討的人生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再談談死亡的話本書或許就更加完整了。
最後再談談書中的內容吧,我感覺書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作者所提到的三種關係,第一種就是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顆貧瘠行星的表面,而不是生活在其他地方。用我的話來說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種關係就是我們並不是人類這個物種中唯一的成員。我們的身邊還有其他的人,我們與他們共同生活著。用我的話來說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或者是個體與集體的關係;第三種關係。人類以兩種性別的形式生存著。要延續個人的生命與共同的生存,我們就必須考慮到這個事實。愛情與婚姻的問題,正屬於這第三種關係。第三種關係我認為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是兩性關係。以上就是作者所說的三種關係。
另外書中作者還反覆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協作性,結合前面所說的三種關係,就是人與自然要協作,要與自然與環境和諧相處,人與社會要協作,就是一個人要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結合在一起,人與人要協作,家庭要和諧,離不開夫妻之間的協作,離不開孩子與父母的協作,離不開孩子與孩子的協作,由此也引發了作者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理解,作者認為愛情是生理上的相互吸引,精神上的忠貞不渝,是兩個人為了整個人類的幸福而進行的一種協作。
從我看完這本《人生的意義》之後的感覺來看,也大致了解了一些阿德勒關於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觀點,雖然有些觀點與當代社會有些脫節,但整體來說還是很有啟發的,因此本書對於想了解阿德勒,想了解個體心理學的讀者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