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中國之旅(7)
1934年1月,斯諾應邀兼任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據1934年2月13日《燕京大學校刊》載:2月9日,燕大教職員交際委員會歡迎本學期新到教員,在臨湖軒設茗招待新聞系和社會系教員。新聞系新到教員中有「雪思諾(edgar.snow),美國《紐約日報》駐華記者」。「雪思諾」就是斯諾。
由於在燕大任教,斯諾把家從城裡搬到海淀軍機處八號。這座中西合壁式的房子在燕大校園南面,寬敞的庭院里有果樹、竹子,還有一個小型游泳池。房屋建在高地,因此,透過居室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眺望到頤和園、玉泉山。同時,斯諾在這裡還有充分的機會接觸大學生們,這是他非常希望的。因而,斯諾非常喜歡這個住宅。
斯諾天生一副頑皮的笑臉,親切好奇的眼睛。他為人正直、謙虛,富有正義感。他們夫婦都深切關注著中國的命運。海倫說:「當時我們認為我們同中國青年是一類人,我們站在愛國青年一邊。」廣大愛國青年知道斯諾夫婦關心中國、熱愛中國,對中國進步青年充滿希望,而不是像某些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因而也樂於和他們交往。當時燕大進步學生組織負責人陳翰伯回憶說「他(指斯諾)是我們很難遇到的一位真誠朋友」,「我們是師生,又是朋友,是可以相互交心的朋友」。
當時,國民黨政府瘋狂推行法西斯主義和獨裁統治,實行文化「圍剿」和**。魯迅、托爾斯泰的書被查禁,關於**的書就不用說了,甚至像蕭伯納、德萊塞等西方自由資產階級的書亦在**目錄里;一天比一天緊張的華北局勢在國內報刊上一字不提。國民黨特務還威脅在國外報刊上透露一點點有關這方面消息的西方新聞記者。斯諾利用自己的特殊條件收藏了大批被國民黨定為「**」的進步書籍,斯諾也比青年學生知道更多關於世界局勢和中國問題的消息。當時一些學生領袖經常到斯諾家中看書、討論問題。其中,**北平市委的負責人黃敬和燕大學生領袖龔澎、黃華、姚依林、龔普生、陳翰伯是斯諾家的常客。他們看到了蘇聯的一些小說和反映中國紅軍生活的小冊子,特別是史沫特萊著的《中國紅軍在行進》一書被學生們爭相傳閱。學生們稱斯諾家是個「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的窗口」。
1935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又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活動,國民黨繼續賣國投降,派親日派頭子何應欽和華北日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11月,在日本的強壓下,國民黨政府下令取締一切抗日團體。製造「瀋陽事件」的主謀土肥原還糾集、雇傭一批職業哭喪人、龜鴇、鴉片鬼和清朝遺老,擎著要求華北「獨立」的標語牌,在北京和天津的街上遊行。外面傳說華北地區軍政負責人宋哲元已準備向日本人屈服。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國危急!北平已經放不下一張平穩的課桌了,廣大愛國青年騷動起來。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張兆麟哭著去找斯諾,王汝梅(即黃華)、陳翰伯也來了。他們請求斯諾幫助在國外報紙上一篇學生致蔣介石的請願書,斯諾和尼姆都爽快地答應了。斯諾還答應動其他記者去現場採訪,並予以詳細報道。
12月8日夜,斯諾和尼姆連夜抄寫學生們所提供的譯文,以便第二天供外國報紙表。
12月9日,在中國**地下組織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一二九運動爆了。當天,斯諾和尼姆老早就起來了,約上好幾位外國記者跟學生一起遊行。在遊行的過程中,斯諾夫婦走在隊伍的最前列。每當警察要打學生或抓學生時,外國記者們就衝上前去拍照,嚇得警察們也不敢輕易動手。後來,消防隊傾巢出動,用水龍向示威者噴射,尼姆為救護一個學生被警察的水龍弄濕了衣服。在寒冷的天氣里,尼姆的衣服很快凍冰了,然而她沒有退卻,繼續拍照。斯諾向士兵們宣傳說:學生們為了不當亡國奴而上街示威,你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打他們?斯諾夫婦一直走在遊行隊伍里,直到學生們進入**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