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二十七(2)
秀青剛把由二安頓重新坐好,英子娘又說話了:
「秀青,你把那個枕頭給我拿來。」
秀青疑惑地問:「娘,哪個枕頭?」
「就是我老枕的那個臟枕頭。」
「噢,我這就給你拿去。」
待秀青把那枕頭拿來遞到英子娘手裡時,英子娘一臉嚴肅地對秀青說:「你知道這是啥東西嗎?」
秀青奇怪地說:「枕頭呀。」
英子娘異常冷靜地說:「對,是枕頭,你別看它髒兮兮的,貌不驚人,要不是你在德貴跟前說那話,那次它早讓紅衛兵搶走了。你真是機靈呀!」
「是嗎?難怪德貴那次拿起這枕頭時,你那麼緊張!其實,我也是為你著急呀。」
「可不是咋的。你千萬別小看它,它可不是一般的枕頭!」英子娘繼續說,「秀青,你不信?」
「那你就說說看,看它有啥不尋常?」秀青好奇地追問道。
「今我給你講一個故事。聽完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的。」接著,英子娘便娓娓道來。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我家先人楊耀祖才得知慈禧逃離已有幾日了。那幾天,他時常望著家中同治皇帝御賜的那塊「知足為富」的匾額愣,心裡莫名的沉重。
接著,先人楊耀祖又獲悉,西安城周邊的達官顯貴、土豪富商,幾乎無一例外地送去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向慈禧獻殷勤。先人楊耀祖深感朝廷對楊家不薄,思慮再三,帶著兒子貴賢,籌措了一些錢物細軟離開御苑鎮也趕往西安城了。
這一次,楊耀祖父子倆受到了西安巡撫的款待。他們辭別慈禧后,如釋重負,總感覺這次為自己,也為祖上了卻了一樁心愿,心裡頗為踏實。
咱的鎮子位於黃河岸邊,是八百里秦川之上的一座名鎮。鎮子不大,卻有著千年的名聲。早在秦代,就曾是大將王翦屯兵之所;中唐時,又成了司徒李光弼的封地,因之,才有了後來的御苑之名;到了清初,康熙巡幸陝西,御駕造訪楊宅,關中大地一片鼎沸,更平添了諸多神奇。
是年,已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末,恰是關中大地秋收秋播的時節。
這陣兒,御苑鎮南,石川河畔,火紅的高粱高昂著頭顱,與黃澄澄的穀子低垂的腦袋此起彼伏,交相輝映,一望無垠。遠處河灘,大片鬱鬱蔥蔥的柿園,厚大如掌的葉兒沉甸甸地搖曳,其間鑲嵌著一顆顆黃里透紅、碩大無比的尖柿兒,令人饞涎欲滴。
石川河兩岸數百畝田地,都是富甲一方的先人楊耀祖的莊園。這日,先人楊耀祖帶著百十號長短工,正在河灘里收割穀子。隨著一片片穀子刷刷地倒伏在收割人的身後,他的臉上又一次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低沉的馬蹄聲,乍聽,像夏日裡的陣陣悶雷。大家循聲望去,只見西面官道上揚起一片塵土,隱隱見一桿人,正風塵僕僕地向這邊緩緩走來。
眾人先是納悶,進而是驚異。看裝束,一時摸不清是官是匪,是商是農。這些人沒有官的氣派、匪的刁野,也沒有商賈的從容。
馬上一人四十來歲,長得眉清目秀,沒有髭鬚,說話客氣得體。
「請問老者,這可是楊耀祖的莊園?」
乍聽,先人楊耀祖有點驚愕,接著,又頓感來者不凡。他豈敢怠慢,只隨意一句「請隨我來」,便領著一伙人往莊子走去。
少頃,一行人便來到楊宅門外。兩個騎馬人將馬拴在門外的拴馬樁上,回身走到那駕騾轎旁,一掀轎簾兒,只見從裡面走出一位年長的女賓,一臉的粉白掩蓋了額頭淺淺的皺紋,周身散著一種皇貴之氣。
先人楊耀祖不禁大吃一驚。他做夢也不會想到老佛爺會來到他家。於是,他忙拱手作揖,嘴上念叨:「不知老佛爺駕到,還望恕罪,恕罪!」
慈禧被攙扶著跨進高高的門檻,並未走進廳堂,她先是將整個院落環視了一周,然後把目光停留在那副「知足為富」的匾額上。
先人楊耀祖見狀忙微笑著上前說:
「老佛爺,這塊匾額是先帝同治爺御筆欽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