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我帶著漂泊的心回到上海(1)
離婚的消息,我仍然沒有告訴媽媽,她還是知道了。這就是家庭秘密,什麼也不說,可是什麼都知道。媽媽給我寄來一張回家的機票。我回家了,回到我曾經一度遺棄的生活里去。當我推著行李從機場出來的時候,正如我所料,媽媽像是迎接一隻迷途知返的羔羊,她說:我討厭說我早就警告過你了。她把我的結婚與離婚說成好像是我一次不聽話的後果,她把我壓進她日漸增長的皺紋里,去整日地數落。我被她吵得不耐煩了,說:都是你的錯,都是你的基因讓我搞成今天這樣。講完也覺得過分,又說:其實不是你,你只是犧牲品。媽媽困惑地問:你什麼意思?指責你很方便。每次一發生什麼我就埋怨你,總是有效,可以幫助我渡過難關。她冷笑:那這次又幫助你渡過什麼難關?離婚和墮胎都可以不指責自己。她諷刺道:謝謝你,美國女兒。對於人生的不成功,中國人更多指責自己。將自己的失敗與過錯歸咎於父母,那不是中國人的性格。當她覺得我不可理喻時,就將此歸納為美國性格。命運對我太不公平了。我就是想不通他憑什麼背叛我。我爸爸遭受了背叛,我也遭受了背叛。我們父女倆怎麼這麼倒霉。你丈夫沒有背叛你,其實是你在背叛他。為什麼你也這麼說?我捏著細軟的嗓音,聲音已經非常的體己,為什麼要我來承擔背叛的名聲?我對他是忠誠的。因為你首先背叛了愛情。你根本就不愛他。你嫁給他只是為了逃避,為了跟我賭氣。離婚這個結果是我媽媽和我都知道的,正如一次逆旅過客一樣。現在經過了漫長而憂鬱的旅行之後又回到家裡,我每天就干一件事:睡覺。睡累了起來活動一下,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和我媽媽吵架,然後又接著睡。我的回家,不過是家裡添了一頭豬,會吵架的豬。這種平凡的日子過了一陣子,我又不安分了,重新羨慕浪跡天涯的生活。其實也談不上浪跡天涯,只是沒有找正式的工作,在無休止的旅途中打發時日,在這個世界四處流竄,除了尋找自己的影子無事可做。我喜歡浪跡天涯的說法,比較浪漫。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內心沒有著落的浮萍狀態。為了有精神寄託,我曾去貧民窟幫忙,去教會尋找上帝,目光在飄浮,卻是在紅燈區最容易看到的那種西方式的空虛。我躲在酒精、香煙,加上興師動眾啟用重金屬來尖叫和吶喊的打擊樂中,一點麻木,一點物質主義,一點及時行樂,儘管這一切都是輕浮的無意義的,至少還算安全,即便我流淚,但畢竟也得到片刻的安全。生命中有些東西很悲哀,心裡總有遺憾,譬如母親,再譬如以母親為代表的母語文化。這種悲哀與遺憾在我的性格、我的經歷中是個必然存在。當我想梳理安撫我的悲哀,或者與它談判,它卻隱藏起來,這使得我的悲哀顯得矯情和多餘。當我想忘記了它,我對自己說,丟棄歸屬認同這些沉重問題,它並沒有我認為的那麼重要。它對我的日常生活毫無幫助,有的只是障礙。可這時它又跑出來糾纏著我。一直悲哀著,最後連這些也失去了新鮮感。這樣一來我不得不承擔著一種真正的遺憾。媽媽也同樣有遺憾。我是媽媽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我的中文不好,而她的英語永遠有股腔調。我說的她認為過於誇張,她說的我則覺得過時。有一次我姑姑的兒子成城表哥從東岸來看望我們,他們一起談論中國——像所有的中國人聚會那樣大談中國的政局、建設、文化,還有中國人才聽得懂才覺得好笑的幽默。兩人十分投機愉悅,開懷大笑。像我剛來美國的飯桌上,她和大衛之間的談笑風生把我拋棄了,現在他們之間因中文而產生的親熱,把我又一次地拋棄。揪心的痛涌了上來——我,永遠是那個六歲的小女孩,被她狠狠地鬆了手去,遠遠地拋下。突然媽媽看見我敷衍、不知所云的表情,我們有點尷尬,因為我們永遠不會有那麼會心深入的笑。媽媽對人家抱歉地笑笑:海倫的中文不好。她們看不到我初學英語時對英語的由於弱勢要求原諒的倚仗。我對開始弱化的母語沒有那種仗勢。我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再依仗一次?沒有答案。直到後來我回到中國,才找到答案。答案就是我無所依仗。它和我的黑頭髮一樣,證明著我與別人不同的種族。如今頭髮依然固執地黑著,語言卻不那麼頑固。中文牽連著沉重的文化歷史一點一點離我遠去了。當然媽媽也會與我談論許多事情,然而那種在同一語言文化下的親近怎麼也不存在。有時,她會生大衛的氣,更準確地說是吃大衛的醋,因為她覺得大衛與我分享的語言和文化比她要多。以前我受爸爸的影響比較深,後來又受繼父的影響。而媽媽遠遠地像個外人。《在路上》是我喜歡的一本小說,而我自己也一直在路上。《加州旅店》是我喜歡的一首歌,而我自己也一直住在旅店裡。路途也結識一些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這種路途上的「碰」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離家與回家的故事。這種流浪的生活持續了兩年,我在問自己一個問題:人到底需要旅行多久多遠才想回家?一次在非洲的一個小城,到一家超市,裡面出現一批水仙和年糕,商店的夥計解釋道,他們老闆是個中國人,過春節了,就進了一些年糕,就差這塊沒賣出了。就是這塊過期的年糕提醒我應該回家了。我用剩下的所有硬幣將一部公共電話餵飽后,終於接通了媽媽,卻又無話可說,只是乾巴巴地敷衍了幾句,我說我在非洲。媽媽竟然不吃驚,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女兒連父母不知道的婚都敢結,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呢。她只是說:我以為你在中國。知道嗎?你爸爸出獄了。這些年來我多次嘗試回上海,都被爸爸拒絕了,他絕對不願讓我看到他落魄的樣子。現在我可以去中國了。我非常想念爸爸。這想念與我出門時或在電話里對媽媽說的「我想你」不同。對媽媽的「我想你」或者「我愛你」是英文式的,熱烈有餘,深度不足;而對爸爸的思念與愛是中文式的,含蓄、繞樑三日的那種。去上海前我回了一趟家看望媽媽和親戚朋友。這些年孩子們陸續回國,先是婷婷表姐哲學博士畢業,去了香港一所大學任教。哲學是孤獨的事情,她也是孤獨的人。接著成城表哥經濟學博士畢業,也回上海創業了。其實我們中間最想回國的是我姨夫。我阿姨先是說:剛來沒幾年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呢,等等再說吧。接著她又說:孩子還小,等他們大些再說吧。後來她說:好不容易什麼都穩定了,先這樣過著。回國再等等吧。現在他已經五十五了,他知道他太太會說什麼——都這把年紀了還折騰什麼呢。再說估計現在回去也沒什麼單位會要他了。想想也覺得挺冤枉。周末在他家後花園除草,猛地一直腰深吸一口氣。空氣真好,他想。美國的空氣,他又想。